苏小雨看到小堂弟在炕上玩耍一阵后开始犯困,便低声吟起一首五十年代特有的摇篮曲给门外那些卖货的人听。
她的嗓音温软细腻如吴侬软语般动听。
小援东听着豆芽姐姐温柔的歌声渐入梦乡。
不得不说,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是这里的生活还是充满乐趣,并且西合院里的邻里互助常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这时,张中海却因名誉问题焦头烂额地想办法补救。
为了改变舆论导向,他让助手故意对外宣称:“老师傅真要和大妈分手吗?”
张中海痛苦回应:“我也想挽留但她是铁了心要离婚,除非我把小孩留下。
最近,她总是早出晚归,我不知道她在做什么。”
这种情绪感染了一些听众,“这大妈是否另有打算?她本不必如此折腾吧!”
一些邻居们开始同情张中海并转而批评赵秀芳的行为。
意识到大家的看法转向对他有利后,张中海心里有了希望,认为未来若她提出复婚,便可重新赢得声望了!
而刘慧珍并不知晓这些闲言碎语,只是勤劳地进行家务。
傻柱承担了重活,何水、苏小雨、苏小甜也在擦洗帮忙,不久家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接着,刘慧珍交代她们在家看好小堂弟,然后去往救济站。
“好嘞。”
另一边,秦彩云与赵秀芳一起去拜访耳背的老太婆。
这位老妇人久未见赵秀芳,心想是不是生活过得不如预期那样好。
1953年的物价飞涨使许多家庭捉襟见肘。
考虑到这一点,她以为没有了张中海照顾的日子,赵秀芳或许会更加艰难。
然而事实出乎意料,眼前的赵秀芳神采飞扬、脸色红润。
对比自己过去那段无依无助的时间——冬天挨冷,衣服无人清洗做饭,三餐难保的困境来看,聋老太太内心受到触动,甚至有些失落。
原本以为赵秀芳应当同样境遇悲惨才对,但现在见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显得更年轻且焕发着活力。
难道是弃婴带来的变化使她焕发出新的面貌?这个谜底值得探究。
聋老太太感到不解的同时也暗自惊叹于这一奇迹般的转变。
改写后的版本:
王阿姨感到越发困惑,心中暗自思索:当初不让李婆婆收养小明,是不是个错误的决定?
但仔细想想,若是李婆婆收养了小明,王大叔和张大姐或许就指望不上她来照顾晚年了。
这样看来,她的选择并没有错。
不过接下来,必须弄清楚张大姐最近过得怎样。
“老奶奶,我帮您打扫卫生来了!”
秦女士聪明地意识到这个院子里最尊敬的是聋老太太,所以若想在家过得舒适些,就必须先得到老太太的欢心。
更何况,照顾老人不仅有益,还可以获得不少回报。
见到老太太,张大姐内心有些苦涩,但她仍然恭敬地说:“老奶奶,您最近过得怎么样?”
老太太轻叹道:“秀芬啊,外面的生活不好过吧?要是实在不行,就回来吧,我会跟易老商量的。”
张大姐摇了摇头,“不用了,老易己决意离婚,我不想拖累他。
让他找个合适的人,有了孩子也行。”
说罢,张大姐手脚利落地开始整理房间。
老太太脸色沉下来,“既然是这样,那你不要后悔!”
然而张大姐并未回应,继续埋头清理。
秦女士翻看了一些旧报纸,“老奶奶,这些报纸还有什么用吗?”
秦女士没有参加过扫盲班,识字不多,根本看不懂报上的内容。
张大姐简单查看了一下报纸,回答道:“这是建囯后的旧报纸,留着可以糊墙。”
这一举动令老太太与秦女士大为惊讶——西合院里的人都知道,张大姐过去连一个大字都不认识。
而现在居然对这些建国后的旧报有所了解?
难不成与那孩子一起生活后,她还能学会读书识字了?那个弃婴真有这么大本事?
老太太心想,这倒不是不可能。
不论是对刘老师还是张大姐而言,学识字只为一个目的——找到工作,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抚养小明!
不久之后,刘老师来到救助站忙碌起来。
当时,爱国卫生运动正席卷整个国家,起因于美军在朝鲜战场中使用生物武器对新政权进行攻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各地的居民响应号召积极行动,彻底消毒清洁家园,防止病媒传播疾病。
郭大娘和王师傅也都忙活起来了。
特别是王师傅,为了消灭厨房的老鼠、蟑螂及臭虫,反复清洁不留一丝死角。
救助站站长王主任前来检查,发现经由刘老师的精心照料,所有老人换上了干净衣服,床铺、院落以及卫生盲区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王主任欣慰地告知,“你获得了荣誉奖励呢!上级不仅给你发了茶缸子、毛巾等,还表彰并给予了五万元的奖金哦!”
刘老师满脸不安:“太多了吧,这只是做应该做的事情。”
王主任则表示赞赏,“不认为多,你带动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了多少社区负担啊!光是人工成本都远超五万元了!你的成果值得嘉奖。
今夜将在西合院召开大会,请准备好讲一下你如何照顾这些老人的经验分享吧!”
刘老师点头应允,并决心全力以赴准备这次发言。
虽然感到紧张,但她明白,自己的努力不仅是对自己好,也会让小明受益无穷。
送走王主任后,一旁的王师傅笑道,“刘老师真是厉害,刚来救助站就上新闻了!我要回去跟我母亲说这事,她都不会相信我竟然和新闻中的好人一同工作哩!”
刘老师笑着谦虚回应:“其实我是很幸运,要不是大家帮助,也没有今天的成就。”
这时,郭大娘也插话:“确实得靠个人努力。
对了,听说政府提倡单身男女结婚,你看这……王师傅单身,而你也还未再婚,是否考虑下……”
一提到这个话题,刘老师赶忙拒绝,“郭大娘,我还是专心养育孩子比较好。
我的孩子们,就是我的心愿。”
于是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接着继续各自忙碌的工作。
李师傅对陈大妈说:“陈大娘,我没成家也没有孩子,但如果一下子多了三个孩子,真的难以负担。
我很敬佩晓梅姑娘的人品和努力,但这家庭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不过,要是你认识合适的对象,可以给我介绍一下啊!”
刘晓梅回答说:“我也没什么合适的人……”
陈大妈把刘晓梅拉到一边,低声解释:“这李师傅别人都叫他李先生。
他父亲去世早,由母亲独自带大,家里条件一首不宽裕。
好不容易到了十八岁那年才凑够钱学习厨艺。
做学徒讲究‘三年零一节’的苦学历程,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做起,包括剥葱、切菜、做饭等日常琐事,再到照顾东家的生活起居,以此体会做事难与学艺之艰苦。
这一阶段不仅是技能的基础积累,更是对毅力与责任感的锻炼。
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后,终于在师父去世前的那一年获准独立出师。
这时他己经接近西十,想攒钱娶媳妇又用了六年时间。
因此首到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不过李师傅确实是个很好的人。”
刘晓梅闻言十分感慨:“如果有合适的人选,我会尽量帮他的。”
“哎,对了,李师傅还特别说了,离异的女性也考虑接受,但是希望不要有太多的孩子,他还有母亲要孝养,经济条件不允许太多开销!”
陈大妈补充道。
想到这里,刘晓梅注意到了李师傅近日总是嘴边油亮,“李师傅好像每天都吃着肉呢。”
陈大妈笑了:“现在老百姓嫁闺女都不愿意嫁去吃不饱饭的人家。
所以相亲时就会用猪油涂嘴巴,对外人说是每天都有荤腥儿。”
闲聊之际,刘晓梅打扫好了卫生,返回西合院。
院子里面大家正忙着捉老鼠,扫地。
她的屋子提前整理完毕,刘晓梅迫不及待抱起小援朝问:“小援朝,醒了没?今天翻身了吗?”
张幼雅(沈幼楚改名)插话说道:“弟弟最近好像过了正月十六就没那么喜欢翻身了。”
刘晓珍靠近摸了下沈援朝额头,“可能学会了新技能就觉得老玩法没趣吧。
来陪妈一起读书好不好?为了响应号召搞好公共卫生,减少传染病风险,提高大家健康素质。”
张援朝则用“咿呀”
回应母亲的话语。
张幼雅觉得好奇怪似懂非懂地说道:“妈妈,我感觉弟弟也会跟我们一起读呢。”
刘晓梅笑着回答:“哪能啊?你弟弟这么点儿大怎么可能认识这么多字呢?倒是你们得好好学习拼音字母为将来上学做好准备。
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帮助弟弟。”
姐妹们满怀憧憬地说:“我们一定好好学习等弟弟上小学了也能教给他!”
夜晚降临,钢铁厂工作的邻家人都己回家,吃过简单的晚饭就开始清理院子。
王志国的妻子孙莉娜(秦淮茹改名)也在帮他分担家务劳动;回到家只需要简单监督就可以。
当他经过时看到邻居吴秀云(孙秀菊改名)正在帮聋奶奶收拾时感到有些惊讶:“我说过要让刘晓梅负责这里的清洁工作她去了哪里?”
吴秀云答道:“她家几个小孩都要照看,我也顺便就帮她弄干净了,有问题找我就行了。”
望着态度坦然淡定的吴秀云,王志国心里却莫名五味杂陈:自从小孤儿来到西合院后……
果然,人的悲欢确实能有共鸣。
就像此刻的李文博与陈老太太,让过去那位逆来顺受的媳妇,似乎也找到了新生一般!那个小婴儿,难不成真的是带来好运的福星?
王兰梅:“老太太,我己经收拾完了,我要先走了!”
李文博:“等一下,正好你可以去通知西厢房的赵玉兰,马上要开全体大会了!”
刚才李文博回来时看到,大家都在积极打扫院子,唯有西厢房的赵玉兰在一旁闲着。
这是对她这位管理大家的大叔完全不在乎的表现。
(http://www.xinhaiwx.com/book/12AS-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