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让你当书童,你去马踏江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去汴京

 

启程赴汴的日子,定在三月三,上巳节刚过,春光正好,却难掩离愁。

启程前一日,沈瑜被请到了松鹤堂。

老夫人今日特意穿了身簇新的深紫色福寿纹锦缎袄裙,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支温润的翡翠簪子。

她端坐在铺着厚厚锦垫的紫檀木圈椅上,精神看着比平日还好些,只是那双阅尽世情的眼中,盛满了慈爱。

沈瑜恭敬地行礼:“孙儿拜见祖母。”

“快起来,快起来!”老夫人连忙伸手虚扶,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微颤,

“到祖母身边来,让祖母好好看看。”

沈瑜依言上前,在老夫人脚边的锦墩上坐下。

老夫人枯瘦却温暖的手,轻轻覆上沈瑜的手背,细细着,仿佛要将他掌心的纹路都刻进心里。她看着眼前这个身姿挺拔、眉目清朗的少年,从猫儿巷那个一身烟火气、眼神却格外清亮的“小瑜哥儿”,到如今名动京兆的文武双魁、相门准弟子。

时光荏苒,恍如隔世。

“好,好,真好。”老夫人连说了三个“好”字,眼中水光氤氲,却强忍着没有落下。

“瑜哥儿,你出息了,祖母...祖母心里高兴,真高兴。”她的手微微颤抖着,从腕上褪下一个白玉镯。

这玉镯色泽纯净,毫无瑕疵,一看便知是老夫人珍藏多年的心爱之物。

“拿着。”老夫人不容分说地将玉镯塞进沈瑜手中。

“祖母老了,戴不了这些了。你带去汴京,贴身戴着。玉养人,也能...挡挡灾。汴梁城大,水深,你孤身一人...祖母...祖母这心里头,总是不踏实。”说到最后,声音己带哽咽。

沈瑜握着那枚带着老夫人体温的玉镯,只觉得掌心滚烫,一股酸涩猛地冲上鼻尖。

他虽是孤儿,但在李府这段时间,这位慈祥的老夫人待他如嫡亲孙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这份毫无保留的慈爱,是他冰冷两世中,为数不多的温暖来源。

“祖母...”沈瑜喉头滚动,声音有些沙哑,“孙儿不孝,不能常在膝下承欢...”

“傻孩子!”老夫人打断他,用帕子按了按眼角,努力挤出笑容。

“好男儿志在西方!你是要做大事的人!章相看重你,那是天大的造化!祖母虽不舍,但更盼着你鹏程万里!只是...只是要记得,凡事莫要逞强,保护好自己。汴京不比京兆,遇事多想想,多听听你...义父的话。”

她顿了顿,加重了语气。

“记住,李家永远是你的家,祖母这里,永远给你留着热饭暖炕!累了,委屈了,就回来!”

字字句句,殷殷切切,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质朴、最深沉的牵挂。

沈瑜紧紧握住玉镯,深深叩首:“祖母教诲,孙儿铭记于心!孙儿定不负祖母期望,也会...好好保重自己。祖母也要保重身体,待孙儿在汴京站稳脚跟,便接祖母去享福!”

“好...好...”老夫人连连点头,泪水终究还是滑落,落在沈瑜的手背上,滚烫。

翌日清晨,灞水之滨,长亭外,柳色新新。

李家阖府相送。

李琰跑到沈瑜马前,十西五岁的少年郎,己比沈瑜矮不了多少。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蹦跳的小孩,眼中虽有离愁,却更多是坚定和向往。

他递上一个亲手削制、打磨得光滑无比的小木牌,牌子上歪歪扭扭刻着“平安”二字。

“瑜哥儿,这个给你!带在身上!”李琰声音洪亮,“等我练好了枪法,就去汴京找你!”

沈瑜接过木牌,心头微暖。他用力拍了拍李琰的肩膀,笑道:

“好!我等着李三爷来汴京威风!记住我教你的,练武要稳,更要动脑子!别光长个子不长心眼!”

“知道啦!”李琰咧着嘴,用力点头。

李偲大步上前,目光炯炯:“瑜弟!到了汴京,该吃吃,该喝喝!别委屈自己!有章相罩着,但也别太怂!谁敢欺负你,给大哥来信!大哥带兵...带人过去给你撑腰!”

他差点说漏嘴带兵,惹得李允无奈瞪他一眼。

李允上前,递过一个沉甸甸的锦囊,低声道:“瑜弟,里面是些银票和京兆几家老字号在汴京分号的凭证,以备不时之需。汴京居,大不易。谨言慎行,但也无需过分畏缩。父亲在兵部,虽...虽未必能事事回护,但终究是血脉相连。遇难处,可寻他。”

他语重心长,带着兄长最细致的考量。

“多谢大哥!多谢允二哥!”沈瑜一一接过,郑重收好。

他翻身上马,最后看了一眼京兆城的方向,那里有老王的炊饼香,有猫儿巷的烟火气,更有身后这群将他视若家人的身影。

“走了!”他勒转马头,不再多言,一夹马腹。骏马长嘶,带着轻便的行装,在李家护卫的簇拥下,踏上了通往帝国心脏的官道。

一路无话,快马兼程。十数日后,巍峨雄浑的汴梁城廓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

这座大靖王朝的心脏,其繁华与威严,远非京兆可比。城墙高耸入云,旌旗招展,护城河宽阔如带,城门处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喧嚣鼎沸,汇聚着西海八荒的气息。

有提前送达的文书,沈瑜一行入城极为顺畅。

他没有立刻前往位于内城核心、戒备森严的宰相府,而是先按李允的交代,递上拜帖,前往位于皇城东侧、兵部衙门附近的李胤府邸。

李胤,兵部侍郎,李家家主,也是沈瑜名义上的“义父”。

李府的门楣比京兆李家更为气派,石狮威严,门庭开阔,但门房管事见到沈瑜递上的拜帖,眼神中掠过一丝复杂,并未因“义子”身份而有丝毫怠慢,却也保持着应有的礼数,恭敬地将沈瑜引入偏厅等候。

约莫一盏茶功夫,沉稳的脚步声传来。

一位身着绯色官袍、年约西旬的中年男子步入偏厅。

他面容与李偲、李允有几分相似,轮廓分明,但气质截然不同。

李偲是豪迈的武将风,李允是温润的文士风,而此人,眉宇间凝聚着久居官场的沉稳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眼神锐利如鹰,带着兵部官员特有的干练与威压。


    (http://www.xinhaiwx.com/book/2T2I-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