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血染华夏

字体:     护眼 关灯

战后安抚,重建家园

 

风掠过山岗,带着一丝寒意。我站在山坡上望着远方的地平线,王五站在我身后,满脸血污,神情疲惫。

“虎哥……接下来怎么办?”他低声问。

我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天边。战斗己经结束,但战争的余波远未停息。

“打扫战场,救治伤员。”我转过身,对身边的传令兵说道,“把死去的兄弟安葬好。”

士兵们开始忙碌起来,有的搬运尸体,有的照顾伤员,有的则坐在地上发呆,仿佛还未从这场血战中回过神来。

王五回头看了眼满地狼藉的战场,轻声说:“这仗打得值吗?”

“你说呢?”我反问他。

他沉默片刻,低声道:“可我们还能撑多久?”

我没有再说话,而是转身走向营地。那里还有许多事等着我去处理——安抚百姓、安排驻防、清点战利品,以及最重要的——重建家园。

---

战后的村庄早己不复往日模样,残垣断壁间,偶尔传来几声孩童的哭喊。百姓们蜷缩在角落里,眼神中透着恐惧与迷茫。他们不知道战争是否真的结束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到明天。

我带着几名亲信走入村中,脚步沉重。一位老者拄着拐杖站在屋前,目光浑浊却坚定。

“陈将军。”他朝我点头,声音沙哑,“你们赢了?”

“赢了。”我答得干脆,但语气中没有半分轻松。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抬头看着我:“那我们呢?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该去哪儿?”

我一时语塞。是啊,胜利之后呢?

“我们会帮你们重建。”我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重新立起来。”

老人点点头,却没有太多欣喜。他知道,光靠一句话,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

我让士兵们搭起临时营帐,将受伤的百姓集中安置。食物短缺,药品更是稀缺,但我们能省则省,能凑则凑。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值得被善待。

---

资源匮乏成了最大的难题。粮草所剩无几,铁器、木材、布匹也都严重不足。百姓们虽然愿意配合,但他们同样一贫如洗。

“军中还剩多少粮食?”我在议事帐中问道。

一名负责后勤的副官翻开账册,眉头紧锁:“够全军吃三日,若要供给百姓……恐怕只能撑一日。”

我沉思片刻,道:“从今日起,军粮减半,优先供给百姓。”

“将军!”副官急道,“将士们连日作战,体力消耗极大,若是再减口粮……”

“他们是战士,也是人。”我打断他,“他们知道为什么而战,也知道该为谁牺牲。”

副官咬牙应下,退了出去。

随后几日,我亲自走访各村,与百姓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有人失去了亲人,有人失去了房屋,也有人失去了一切。但我发现,只要给他们一点希望,他们就会拼尽全力活下去。

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在废墟中翻找着什么。她告诉我,那是她丈夫临死前埋下的种子,她想种下去,等春天来了,就能长出新的庄稼。

我命人帮她挖开泥土,果然找到了一小袋麦种。她颤抖着双手接过,眼里泛着泪光。

“谢谢您,陈将军。”她跪在地上,深深叩首。

我没有扶她,只说了一句:“你不用谢我,要谢就谢你自己,是你让自己活了下来。”

---

日子一天天过去,重建工作也在缓慢推进。士兵们白天修缮房屋,晚上巡逻警戒,防止胡人残部趁乱偷袭。百姓们则开始清理废墟,整理田地,逐渐恢复生产。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物资分配的问题。有些村子靠近水源,有些村子靠近山林,各自的需求不同,矛盾自然出现。有村民因为一块木材归属争执不下,甚至动起了手。

我召集了几位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商议设立一个临时的协调组织,由军方与百姓共同管理。大家轮流值班,记录每日所需,按需分配,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其次是安全问题。尽管胡人大败,但仍有小股残兵游荡在边境地带,时不时袭击村落,抢夺粮食。

为此,我抽调一部分兵力组建巡逻队,加强夜间防守。同时鼓励百姓自保,教他们使用简单的武器,设立哨塔,以防敌人突袭。

有一次,巡逻队在村外发现了几个可疑身影,追击之下,抓到了两名探子。审讯后得知,他们是胡人残部派出的斥候,意图打探我军虚实。

我下令将二人押解至军营,严加看管。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和平并不意味着安全,真正的安稳,需要持续的努力与警惕。

---

随着时间推移,村庄渐渐恢复了生机。屋顶重新盖起,炊烟再次升起,孩子们在巷口奔跑嬉戏。百姓们的脸上,终于多了一些笑容。

有一天,我路过一座新修的茅屋,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门前晒豆子。她抬头看见我,笑着招呼:“陈将军,来尝尝我家的新豆子吧。”

我走过去,接过她递来的豆子,轻轻咀嚼,味道清香微甜。

“味道不错。”我点头称赞。

老妇人笑了:“这是我儿子刚从山上采回来的野豆,说是能补气养身。”

我看着她慈祥的笑容,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意。

这一路走来,我见过太多死亡与毁灭,如今终于看到生命的延续。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那天夜里,我正巡视营地,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传令兵飞奔而来,神色慌张。

“将军!北面发现敌情!”

我心头一紧,立刻赶往瞭望塔。远处火光隐约可见,似乎有大批人马正在逼近。

“有多少人?”我问身旁的副将。

“至少上千!”他脸色凝重,“看旗号,像是胡人的残部。”

我握紧手中的刀柄,目光冷峻。

“通知各营,准备迎战。”

夜色中,战鼓再度响起。


    (http://www.xinhaiwx.com/book/2XZF-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