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过程中,王泉凭借着自已的付出,顺理成章地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不管他走到哪个村子,村民们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他,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以此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从这些招待的规格之中,便能清晰地看出各个村子当前的发展程度。
草洼村作为最早与王泉展开合作的村子,占据了先机,各类物资储备相对更为充裕。
而其他村子,由于合作起步稍晚,在招待王泉时,只能拿出一些在山林间捕获的野味。
他们自家饲养的鸡鸭才刚刚开始下蛋,距离能够宰杀吃肉,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如此,每个村子的村民都满怀信心,因为他们深知,未来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前途一片光明。
在夏收即将拉开帷幕之前,王泉怀揣着满意的心情,踏上了返回四九城的路途。
此时,农村的种植与养殖相关事务,暂且告一段落。
接下来,需要等待农民们完成麦子的收割工作,并种下下一茬农作物之后,才能够继续推进后续的合作计划。
王泉一回到轧钢厂,便听闻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苏厂长成功争取到了新的冶炼炉,并且厂里已经开始规划建设新的车间,用以安置这台崭新的设备。
与此同时,一系列旨在扩大生产规模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各方势力已经悄然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博弈。
但此时的王泉,尚未察觉到这背后的暗流涌动。
他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前段时间工作成果的总结当中,并且已经开始构思设计新的项目。
鉴于轧钢厂的钢铁供应即将迎来大幅增长,许多之前因原材料短缺而搁置的项目,如今都具备了启动的条件。
这一次,王泉将目光聚焦在了打井机和蒸汽耕地机械的设计制造上。
乍一看,这两种设备似乎并非当下的急需之物。
然而,考虑到北方地区的实际情况,它们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北方与南方不同,水资源极度稀缺,而且地下水埋藏极深,想要获取水源,就必须将水井打得足够深。
倘若日后遭遇旱灾,打井机无疑将成为解决用水难题的关键设备,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王泉心里清楚,他打算捣鼓出来的这东西,需求肯定比磨面机这类常见机器少得多。
可他还是铁了心,非要把这东西弄出来不可。
其实这物件构造不算特别复杂,若能拿柴油机当动力源,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只可惜,王泉想尽办法,也实在搞不到足够数量的柴油机。
就连想从轧钢厂那边调配些资源,都困难重重。
没办法,最后只能以技术最为成熟的蒸汽动力作为基础了。
当时,人们把这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叫做锅驼机。
这锅驼机可不简单,能够带动各式各样的机械设备运作起来,助力生产。
经过王泉反复模拟与改良,他发现这锅驼机用来当作打井机也勉强能行。
不过,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动力略显不足,工作效率偏低,而且相关的配套零件也得再多准备一些。
考虑到这些情况,王泉估计打井机不会大量生产,只生产一部分,能满足基本需求就行。
他心里明白,后续等石油开采技术不断进步,燃油机大量生产出来后,这些设备肯定会被更新换代,变成另外的样式。
然而,在王泉心中,最心心念念的还得是蒸汽耕地机。
在上个世纪,像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就曾出现过这种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耕地机。
机器运作时,拖着好多犁耙在后面,在田地里来回穿梭,进行耕种作业。
那效率,简直高得惊人!用这种机器犁地,一趟过去,土地能被翻出足足五十公分厚的土层,这效果,可比用牛马耕作强太多了。
再者,它的工作效率极高,一天下来,轻轻松松就能耕种一大片土地。
王泉设计的这款蒸汽耕地机,主要用途就是翻地犁地。
他想着,要是有了这机器,就能大大减少人力投入,让村里的百姓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其他副业上,增加收入。
按照他的设想,这蒸汽耕地机要能拖动八到十个耕犁,一趟过去就能翻耕一大片地,一天至少得能耕种几百亩才行。
他觉得,一个村子只要有两台这样的机器,基本上就不用担心耕种时人手不够的问题了。
王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计想法,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草洼村以及周边其他地方,都在热火朝天地大规模兴修水利,同时还计划修路、盖房子,各种各样的工程都在筹备或进行当中。
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王泉担心后续会出现人力调配不过来的情况。
更何况,要是之后开展全民炼钢运动,那又得有多少人放下农活,投身到炼钢事业中呢?所以,他觉得很有必要借着合作的名义,给各个村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机械设备,这样既能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太大影响,又能保障轧钢厂的物资供应。
不过,这件事暂时还不方便跟其他人详细说明。
科长张张平最近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时间过问王泉这边的事。
他正和苏厂长一门心思扑在新冶炼炉和新车间的相关事务上。
后来,王泉去申请设计制造这些机器时,苏厂长表现得十分不耐烦。
苏厂长皱着眉头问道:“这得花多少钱啊?”
王泉老实回答:“具体数目现在还不太清楚,不过估计一台机器大概得几十块钱。”
苏厂长一听,摆了摆手说:“就这点钱的事,我给你批了。
以后别拿这种小事情来烦我!”
王泉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已好像一下子失宠了。
他发现,从轧钢厂的梁书记、苏厂长,到下面那些知情的普通工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新车间的建设上。
像他这个时不时往乡下跑,在大家眼里有点不务正业的技术员,已经快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了。
不过,这倒正合王泉的心意。
没人关注,他就能更自在地开展自已的计划了。
王泉拿着苏厂长的批复条子,顺理成章地从仓库领取了许多零件和设备,开始着手制造机器。
好在之前因为磨面机的生产,仓库里有不少现成的零件和设备。
(http://www.xinhaiwx.com/book/44UZ-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