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生同人 > 重生神雕之这个杨过不一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5章 风陵渡口话武帝

 

这时,逃回的蒙古残兵直接去大营面见忽必烈,将武国的神兵利器描述了一遍。

帐中将领皆是不信,要亲自去会会所谓的神兵利器。

忽必烈内心微微沉吟,便毫不犹豫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有些将领还欲说些什么,却被忽必烈眼神制止。

来时容易,可想安然离去,却没那么容易。

武国火枪队和骑兵方阵也前后脚赶到蒙古安营扎寨处,此时蒙古兵已有所防备,挡在外围的士兵皆是身着厚甲,就是为了防备火枪队的攻击。

杨过赶到阵前,看着忽必烈大纛,对火炮手下令道:“所有人,对着那大纛,一齐放炮。”

炮手得令,所有火炮调准方位,齐齐将膛中火炮发射出去。

只听整齐划一的炮声响起,忽必烈大纛顿时一片火海。

蒙古大营见大汗大纛被毁,生死不知,顿时一片骚乱。

火枪队和骑兵一齐上阵,冲向蒙营大寨,当先蒙古兵虽身着厚甲,但行动却变得迟滞,一个个像活靶子般被骑兵挨个击杀。

杀戮并没有持续多久,待杨过赶到大寨中,却发现忽必烈亲卫早已护着忽必烈和众将领渡过黄河往北岸逃走了。

杨过并没有因为已得大胜之势,就放弃追击忽必烈。

他深知,忽必烈其人不容忽视,否则必成大患。

他领着一队火枪队乘战船向北岸驶去。

刚到北岸,就见蒙古兵丢下的粮草辎重、盔甲,数量之多简直不计其数,岸边已看不到一个兵马。

杨过极目远眺,见远处扬起的灰尘距此并不远,显然忽必烈还未逃远。

杨过一行快马加鞭,朝着扬尘处追去。

逃兵队伍较为庞大,走得并不快,没过多久就追上了。

火枪队朝逃兵队伍中放了一枪,杨过朗声道:“投降不杀!”

此时蒙古兵犹如惊弓之马,一个个像鹌鹑一样,立于原地,不敢再有所动作。

杨过等人继续向前追赶,不久就见对面山坡上,一头顶皇冠、身着龙袍的大汉正在群臣的护卫下向前逃窜。

头顶皇冠不时歪歪斜斜的摔到一边,让忽必烈愤怒不已。

终于他一把拿起皇冠,朝地上扔去,这一举动让众臣吓了一跳。

身旁将领立时将皇冠拾起,想要交还忽必烈,可忽必烈却不接,顿时让将领急得满头大汗,皇冠可不是其他的东西,可不敢乱接。

这时,有蒙古士兵转头看到后边有武国军队追来,立时大喊道:“宋军追来了。”他们还喜欢用宋军来称呼武国的军队。

忽必烈回过来,见到高头大马上英姿勃发,正拍马赶来的杨过,心中充满了畏惧,杨过几乎已经成了整个蒙古军队的心魔,包括忽必烈本人。

他定了定神,道:“全速撤退。”接着率先加速向前冲去。

王公将士见大汗都撒丫子跑路,他们也就没了心理负担,紧紧跟在忽必烈身后,保证不让自已掉队,当然也不敢冲到忽必烈前边。

这一追就是一天,整个蒙古军队已全部脱节,零零散散的分布在行军道上,一路被王坚等缴械整编。

又追了一日,蒙古军队尽皆冲散,忽必烈身边已没有几人。

此时他内心近乎绝望,不时回头张望,杨过一直紧随其后,却没急着上前,颇有些猫抓老鼠的意味。

见杨过不紧不慢跟着,忽必烈心知成功逃跑的几率几乎为零。

身边王公大臣一个个因疲惫和饥饿摔落马下,再也起不来。

忽必烈也是又累又饿,他已两天未进食。

身后后勤部队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

杨过好整以暇的接过火枪队队员递过来的干粮和水袋,“汩汩汩”大口喝起来。

忽必烈身边的王公大臣见武国大军皆在进食和饮水。

对水和粮食的渴望让他们没有了逃跑的欲望,心想:“既然逃已逃不了,还不如早点投降,还可以求点水和食物充饥解渴。”

他们慢慢停下下马,故意落在后头,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不一会除了忽必烈,其他的王公将士,皆停了下来,开始等待杨过的到来。

杨过还没赶到,所有人就一齐下马,跪倒在地,跪地乞降道:“武国皇帝陛下,我们投降了,恳请饶命。”

杨过见他们乞降,立时派几个队员留下看管,并让人给他们准备淡水,避免他们渴死,却并未分配食物,毕竟饿几顿死不了。

杨过单人匹马向忽必烈追去,其他火枪队队员皆被杨过故意留下。

不一会,杨过就追上了忽必烈。

忽必烈嘴唇干裂,气喘吁吁,有气无力,见杨过催马加速赶来,还想提速逃离,可无论如何拍打战马,战马却始终加不起速来,后来更是驻蹄不前。

杨过拍马绕到忽必烈身前,平淡说道:“忽必烈,没想到会有今天吧?”

忽必烈道:“确实没想到,若早知有今日,当初必定会趁你羽翼未丰时,尽一切手段将你扼杀。”

“哈哈哈”

他苦笑一声:“可任谁能想到,一个年轻的武林人士竟能摇身一变成为一国之君?本汗除了祖父,从未佩服过其他人,今杨过算一个。”

能得忽必烈佩服,杨过还是与有荣焉,道:“现在给你两个选择,第一,投降我武国,从今以后为我开疆拓土。第二,我给你一个痛快。两种选择,你自已选。”

“哈哈哈哈”

“本汗有自已的选择”,说完,忽必烈抽出腰间的金刀,催马和杨过分个高下,可马儿就是不动。

他翻身下马,向杨过身前冲去,虽心知自已不是杨过的对手,一代帝王有着自已的骄傲和尊严。

杨过翻身下马,单手捏住忽必烈的金刀,往身前一拉,夺过金刀,刀锋一转,将忽必烈头砍了下来。

望着提在手上的人头,杨过一阵唏嘘,一代天骄帝王最后竟死在自已手上。

提着人头,原路返回。

众蒙古王公大臣见到忽必烈人头,一个个激动不已,哭天抢地,甚至有些开始冲击看护他们的武国士兵,结果但都被无情镇压。

接着杨过下了一个命令,将战死的所有蒙古兵头颅砍下,并将其归拢在漠北,筑起一座京观,警示世界。

杨过也不打算趁势向外部发动侵略战争,起码他在位期间不会这样做。

至于他的子孙后代会不会对外侵略,他就没法管了。

蒙古对武国的侵略战争,以武国压倒性胜利而告终。

武国所筑十万蒙古兵的头颅京观,令武国举国振奋,国人皆知曾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的不可一世蒙古人,已被武帝狠狠的踩在脚下,尊严全失。

杨过得胜后在军营进行了一场隆重的庆功宴后,班师回朝,他给王坚和王川每人分配了五门火炮及配备的炮手,令两人兴奋不已。

杨过令王坚和王川将此次战争中众将士的立功表现整理成奏报,待杨过回宫另行嘉奖。

杨过一行回到临安,所有临安大小官员及临安百姓皆出城欢迎,箪食壶浆迎王师凯旋。

之后各行各业又恢复往日时光,日新月异,不断发展。

杨过还有计划的引导人口迁移,鼓励百姓往黄河以北地区进行迁移。

武国不仅按人口分发土地给迁移人员,还给予农业和商业上的税收优惠。

他之所以要进行人口迁移,不仅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是为了以后的迁都打好基础。

临安太偏向南方,不利于对北方地区的控制,迁都势在必行。

在武国全境和平发展的同时,蒙古却又陷入了汗位争夺战。

忽必烈的两个兄弟阿里不哥和旭烈兀,谁也不服谁。

旭烈兀引镇守中亚之兵,回蒙古本部与阿里不哥交锋。两人实力相差不大,于是又进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这是杨过特别想看到的,只有他们不断自相消耗,武国才会越来越安全。

又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武国经济、科技、军事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为期五年的演武学堂毕业考试也顺利进行,数百名年轻的军队储备人才陆陆续续下到各个军队的各个军种中,承担起教导和管理士兵的职责。

杨过还恢复每年一次的科举选士制度,为国家选贤任能,培养地方政务人才。

他还进行司法改革,规范律法。让国家法律不再因君主或贵族的意志而随意更改,统一法律的标准和尺度,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见到国家蒸蒸日上,杨过心情大感满足。

这五年后宫六女又为杨过生了十个子女,现在杨过儿子女儿一大堆,真的是痛苦并快乐着。

这一年冬,北方白雪皑皑,南国却无甚冷意,可能又是一年暖冬。

杨过携六女悄悄出了临安,往黄河以北游去,她们已七年未好好赏雪了。

是的,她带着后宫众女微服私访,外出游玩了,将国家大事交给一众大臣和七岁的储君。

杨过随着儿女渐多,于是早早立了皇长子为储。

一出皇宫,七女尽皆释放天性,之所以说是七女,当然是因有个小郭襄咯。

本来杨过只想带六女出来,耐不住郭襄一口一个“姐夫”“姐夫”的喊,那软糯糯的声音,我听犹怜,最后杨过还是没有忍下心丢下她。

黄河南岸风陵渡口驴鸣马嘶,夹杂着人声车声。

河水凝冰,水面不能渡船,许多要渡河北上的客人都给挡在风陵渡口。

风陵渡口的几家客栈,早早的被南来北往的商旅住满了,后来的人再也无处可以住宿。

杨过八人来到镇上最大的安平客店。

由于来得及时杨过等人倒是开了几个房间,但由于后来人实在太多,他们为了方便后来人,又退出了几间,现在八人挤在两间房内。

掌柜的以及得了恩惠的旅客自是千恩万谢。

余下的二十多人,实在是无法安置,只得都聚在大堂上围坐烤火。

二十多人围坐在火堆之旁,听着门外北风呼号,皆无睡意。

一个陕西口音的汉子说道:“嘿,真是缘分,昨儿还解冻,今儿又结冰,不然我们还遇不到一起。”

一个湖北口音的汉子道:“可不是,现人人都有口安稳饭吃,在哪里都是安乐窝。”

一个临安人道:“是极是极,咱们现在能安居乐业,全靠一个人的功劳啊!没有他,我们现在指不定被蒙古人欺负成什么样呢?”

“大叔,您讲的是谁呀?”

一个小女孩十来岁,听得起劲,从二楼楼梯上走了下来,问道。

临安人道:“还能有谁,当然是咱们的武帝陛下了。”

那个湖北人接口道:“当年襄阳两次被围时,在下都曾有幸和武帝陛下同在军中守卫襄阳,当时就觉得陛下威武不凡,必非池中之物。”

临安人又道:“前朝时,国家大事全坏在昏君、奸臣手里。大家听过朝中三犬么?”

众人非临安人士,皆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那人接着道:“当时朝中奸臣便以丁大全、陈大方以及胡大昌三人居首。我们临安人就给他们名字上的大字之旁都加上一点,称他们为丁犬全、陈犬方,胡犬昌。”

众人听到这里都笑了起来。

他又道:“王惟忠将军就是他们害死的,当时王惟忠将军受刑时,在下刚好在现场。王将军临死时仍是威风凛凛,痛骂三犬祸国殃民。”

“王将军死后,那陈大方和丁大全果真在家中暴毙,他们的首级都被高悬在临安东门檐角之上,在一根长竿上挑着。这些都是武帝当初干的痛快事。”

这时一个四川人说道:“这事我亦有所知,王惟忠将军有个儿子,名叫王川,现在正是四川军中最高将领。王将军曾亲口述说,他被逮押解进京,朝中奸臣要斩草除根时,却来了一位救星,将数十军马打得落花流水,那人就是武帝陛下,后来两人还结为异姓兄弟,也传为一段佳话。”

那少女听得起劲,提起酒壶又分别给几人各斟了一碗酒,笑道:“大叔还有么?快点儿讲!”

又对店家叫道:“店小二,再打十斤酒,切十斤牛肉,我请众位叔叔伯伯喝酒,驱驱寒气。”

店小二连声答应,吆喝着吩咐下去。

众人齐声道谢,喜笑颜开。

不多时,几名店伙计便将酒肉送了上来。


    (http://www.xinhaiwx.com/book/CHRC-1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