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专家和工程师带走了技术资料,一个蘑菇团队的研究陷入困境。
好在龙国还有一个团队在做蘑菇,都快要造出第一个版本的蘑菇了。
不少人经过审查之后,调往一个个单位,很多项目的推进速度提升了很多。
“你们第一种蘑菇都快造出来了?”
“按照现在的进度,顶多两个月,就能造出第一种蘑菇。”
“这里的资料太详细了,比北方提供的资料更完整,而且还更先进。”
“机器设备一样不缺,技术资料非常完整,第一种蘑菇即将完成,第二种蘑菇明年也能造出来,只要我们有蘑菇,就没有灭亡的风险了。”
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间,又过去了两个月。
前世的第一种蘑菇,诞生于几年后。
这是四合院电视剧世界,又有生化电影世界的技术,提前几年造出蘑菇,没必要大惊小怪。
参加会议的崔世源,提议把蘑菇藏着掖着。
有没有蘑菇是一回事,用不用蘑菇又是另一回事。
单兵武器正在全面换装,轰炸机、倾转旋翼机正在生产。
把蘑菇藏着,等外地入侵,趁机反击,才能利益最大化。
敌人动用蘑菇之前,再放出蘑菇也不迟。
得益于龙国强的捐赠,龙国目前有大量车载防空导弹,对付空中目标,没有什么压力。
导弹技术落后的年代,使用导弹送蘑菇,星国和大苏都有些勉强。
星国前年研发出蘑菇导弹,而且还是中程导弹,似乎还没搬到军舰上。
现在把蘑菇放出来,竺国后年肯定不敢动手,少了一个天大的机会。
为了增加远程打击能力,崔世源让龙国强出面,捐赠一大批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投入使用后,轰炸机、倾转旋翼机......车载导弹的项目进度更快了。
闲不住的崔世源,安排第九处的人,调查北城的鸽子市和黑市。
现在收集一些情报,等鸽子市和黑市的头目及其靠山长肥了,正好可以杀猪。
崔世源使用凡域的智能工业城,制造了大量的金属探测器。
专门制造的金属探测器,探查深度足有一百米。
等到几年后,发放金属探测器,藏着的不义之财,正好趁机查收。
保卫局的直属上级是长老院,几年后的事,波及保卫局的概率很低。
北城的很多人家里,都有或多或少的横财。
战乱多年,北城许多人都把家里的钱财埋在地下。
大明灭亡之前,肯定有大明官商在地下埋藏金银财宝。
前清灭亡之前,前清的王爷、格格、贝勒,绝对会藏一些金银财宝。
北城是五朝古都,还是燕国和北洋的都城,王朝更替期间,地下藏了不知多少钱财。
前世很多北城人,在八九十年代突然暴富,钱哪来的?地下挖出来的呗!
某些知名演员,家里的古董,价值几亿十几亿,在古董街捡漏?且不说古董街有多少正品,就算古董街有正品,演员的古董鉴定技术能有多好?
名声在外的古董街,仿品的数量,至少是正品的上百倍。
一条街不计其数的古董,正品数量少之又少,很多店铺里面的古董,几乎全是仿品。
自身实力不够强,崔世源肯定选择视若无睹。
个人武力强大,还有横推蓝星的能力,于情于理,都应该多做一些事。
一个个纯净反应堆发电厂,出现在龙国各地。
反应堆发电厂的员工,都是精挑细选,经过多重审查。
北方的专家和工程师都走了,龙国的电力供应不足,没理由不造反应堆发电厂。
每一个反应堆发电厂,都被地下三米地上九米的钢筋混凝土围墙圈着,只有一个大门进出。
翻墙进入电厂,或者强闯电厂,无论是谁,都会收到花生米。
纯净反应堆这种国外都还没弄出来的东西,一旦被老外知道了,必定麻烦不断。
街道做宽,今后方便车辆通行,两侧还能停车。
电线放地下,不会影响钓鱼,还能减少危险。
前世二十一世纪的城区,很少看到电线,各种线路都放在地下了。
钢筋混凝土管道,绝缘塑料管道,再加上电线的三层绝缘皮,不用担心漏电问题。
......
易中海夫妇、贾东旭一家、聋老太太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几个档次。
不想给贾家捐钱的邻居,传着贾家的钱,不是真的被偷了,而是特意藏了起来。
易中海是院里的一大爷,也是厂里的八级钳工,但他在院里的尊严,因为崔世源一连串的巴掌,下降了几个档次。
让院里邻居给贾家捐钱捐粮,凭什么?
城市人口的粮食定量,只有以前的八成,邻居自已都吃不饱,谁愿意给贾家捐钱捐粮?
自已和家人饿着肚子的时候,谁还管易中海是一大爷和八级钳工?
自已和家人都吃不饱,易中海找他们捐钱捐粮,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贾家三个大人,就贾东旭上班,粮食不够吃,活该!
日子虽然难熬,易中海虽有想法,却没再次拉着院里的邻居给贾家捐钱捐粮。
一两个邻居,他能轻松拿捏,可一两个邻居,也掏不出多少钱粮。
让院里的邻居都捐,他会犯众怒,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工农当家的年代,被一群人举报,易中海想想就害怕。
在第三轧钢厂,易中海欠钱不还,又不教徒弟技术。
心中怨恨易中海的许大茂,花钱找厂里的人挑拨。
借钱几个月了,一分钱都没还,易中海的十几个徒弟,轮流找易中海还钱。
不但没有要到欠款,还被易中海说得里外不是人。
易中海的十几个徒弟,结伴找了厂长副厂长,要求给他们换个师父,以及让易中海还钱。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十几个人都说易中海不教他们钳工技术,厂长副厂长又气又怒。
三方协调之后,厂里每月扣除易中海六十块钱的工资,用于还钱。
易中海的十几个徒弟,全部调出一车间,重新安排师父。
厂里重视易中海这个八级钳工,也不能委屈十几个工人。
无论是厂长,还是副厂长,也怕十几个工人去上级部门告状。
一个工人去告状,上级都会重视,何况是十几个工人去告状。
欠账还钱,天经地义,欠着钱不还,本就理亏!
一个月扣六十块钱,一年也才七百二,需要三年多时间,才能还清两千多。
每月到手的工资,直接少了六十块钱,只剩三十九,加上贾东旭每月三十一,总共七十块钱,易家两个人、聋老太太、贾家四个人,生活质量再次暴跌。
人均每月低于五块钱,属于北城的贫困人群,七个人七十块钱,人均都有十块钱了,明面上远超贫困线,实则比很多贫困人群还要贫困。
吃得多的张翠花,她一个人的饭量,比三个大人还多。
张翠花、秦淮茹、棒梗、小当都没有粮食定量,一日三餐的口粮,都要花钱购买高价粮。
(http://www.xinhaiwx.com/book/DZDY-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