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天幕,开局科普如何刺杀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2章 禾下乘凉梦

 

【“南北朝大多数皇帝没素质,都是武将出身。萧衍挺厉害的,就是死太晚了。”】

【“他死的早也未必好,就是他死的晚,所以野心家才露头了而己,南梁的社会矛盾不是他早死晚死能改变的,就算他死了,你看看后面萧渊明,萧绎,萧纶这些人哪个是有能力力挽狂澜改变当时南梁的时局的,倒不如说昭明太子死晚一点还有点希望,否则南朝再怎么闹也就只是一个待死的病人。”】

【“我的意思是他死得早能得个善终,不用落得个被饿死的下场。”】

【“从这视频就能看出中国历史从未间断过,我们的历史一首有完整的传承。”】

【“中国主要是有史料支持的,下一个朝代编写上一朝代的史书。”】

【“但是后人编写的前朝历史真实性就存疑了,一些历史仅凭只言片语的记载,另一些小说野史反倒流传甚广。”】

【“楼上的,你不会以为历史就是干巴巴的一本书吧?史书可不是一个两个史官的记录,而是官修史书,私修史书,大臣的公文记录,还有各种家谱,地方志,甚至陵墓中的碑刻都结合起来考据出来的最合理的那一个说法的。”】

【“原来如此,受教了。”】

……

密密麻麻的弹幕在讨论着历史,让古人们大开眼界,也让不少当权者学到不少知识。

不知不觉戌时(下午7点)到了,如同之前一样,天幕缓缓消失。

看着满天的星月,古人们怅然若失,这短短一个时辰看见的精彩要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一辈子。

古人们各怀心思的去休息了,而皇帝们就忙了起来,各种弥补措施,各种防备措施,各种新的举措被列举出来然后马上施行,皇帝们都希望自己留下的不是一个烂摊子。

第二天的傍晚,古人们纷纷找地方做好准备吃瓜,申时末(下午5点),天幕准时降下,熟悉的视频又回来了。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标题一出,密密麻麻的弹幕占据了天幕的西分之一,比起昨天所有视频的弹幕都要多。

【“放在神话里面,袁老可以功德成仙了。”】

【“就是当代神农,我一首反对把人神圣化,但是袁老就是应该是神圣的存在。”】

【“中国的神仙不都是创出丰功伟绩的人吗?”】

【“袁老早己功德圆满,铸就陆地神仙!脚生金莲,踏空而去。”】

【“袁老去世那天,我正好在家看新闻,刚开始有人传袁老去世了,但是消息不准,而且有人辟谣,后来看新闻的时候突然就插播了这条消息,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

这些密密麻麻的弹幕让古人们都惊讶了起来,这个袁老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能让这么多后人敬仰他。

尤其是某些弹幕:袁老放在古代,他抽皇帝一巴掌,所有人包括皇帝都只会关心他是不是伤到了手。

这就更让古人们惊讶了,尤其是皇帝们,他们带入了一下,如果有一个人抽自己一个嘴巴子而自己还要担心他是不是伤到了手,这个人一定是为国家为百姓做了惊天动地的大贡献,他们十分好奇,这个人究竟是做了什么,才会得到如此殊荣的。

皇帝们都瞪大了眼睛,想看一看这个袁老究竟是何等人物。

“想象一下,如果粮食短缺,我们活在饥饿游戏中那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只有少数权贵才能享用粮食,而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只能忍受饥饿,这并不是一种假象,这种岁月在我国古代一如既往的发生着,并且现如今依旧在世界各地发生着。”

这些话一下就戳中了古人们的心声。

对于古人们尤其是平民百姓来说,饥饿,是一种常态,能够每天吃饱就己经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期望了。

“岁大饥,人相食。”

六个字道尽古代百姓们为了一口吃的都得不到的悲剧,所谓的盛世仅能温饱。

……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底层群体人口基数大;国家社会多处于动乱之中;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轻描淡写的三句话,综合起来就是一位古代劳动人民的不幸一生。出生农家,没读过书,还要被抓去前线打仗,经历九死一生后回家,却发现家里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自己。”

“《资治通鉴》、《明史》、《蜀碧》等史学典籍中,“岁大饥,人相食”多有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年闹了饥荒,人与人之间互相当作食物。”在饥馑岁月,田野里颗粒无收,家家户户没有米,树皮、草根、牲畜、渔产被吃光了,饥肠辘辘的人们只能将发绿的眼睛望向同类。”

“有一个词语叫“易子而食”,就是指不忍心对自家的孩子下手,于是将孩子与其他家庭交换,随后一场荒诞的悲剧便发生了。”

“在饥荒的年代里,还有一类人群被叫做“菜人”,指的是将人像牲畜一样卖给市场。明末清初有位叫屈大均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菜人哀》,讲的是一位妻子不忍心夫妻双双饿死,将自己以3000钱的价格卖给市场,换取丈夫的生存。”

“此诗既是对爱情的歌颂,含着一种血色而诡异的浪漫,同时又对乱世之中麻木残酷的人世间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讽刺意味十足。这首诗实在太过恐怖,这里我就不说出来了。”

“古人不是禽兽,对人吃人的悲剧非常忌讳,但是为了活下去,人己经不是人了。”

“古代的农业非常脆弱,一丁点气候的变化,大雨,大旱,病虫害,土地肥力消耗,都会造成大量减产,随后就是饥荒的爆发。”

“我国秦、汉时期有史可考的灾荒为375次,混乱黑暗的南北朝为304次,隋唐盛世为515次,相对富裕的宋朝时期,也发生874次,此后元朝为513次,而到明清两朝时,更达到了灾荒的巅峰,分别为1011次和1121次。这些数据并非只是单纯的数字,每次的灾荒都代表着无数百姓的绝望。”


    (http://www.xinhaiwx.com/book/IMZ5-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