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官员现在一首有一个疑惑,那就是班师的大军去哪了?
不是,哥们。
这都三天了,该是前天回来的大军到现在还没回来,按理来说大军每日的行进路程都是有定数的,只要每天正常行军,那该是多少就是多少,这都是能够计算出来的。
而现在出了怪事了,大军消失了!
不对,不能说完全没有消息,京城一首有断断续续地消息说他们自己见过大军,只不过之后又看不见了,只能说是神出鬼没了。
不过这并不重要,毕竟大军又不会丢了,至于要造反,那更是无稽之谈了。
对于现在朝廷的热搜榜第一,那肯定是都察院的那些言官对河北、山东巡抚及一众官员的弹劾案。
可以说每天都有几十上百本奏疏被送到内阁,而内阁又不能截获,他们只能继续往上,交给陛下。
内阁是没有资格截流奏疏的,这种行为就是挑战皇帝的底线,这就是明摆着架空皇帝。
当年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不就是胡惟庸借着丞相的权力,把下面送上来的奏疏自己处理了,不告诉朱元璋,甚至还结党营私,试图绕过朱元璋处理国家事务。
面对如山一样的弹劾奏疏,朱靖煊做到事情,就是大明皇帝的拿手好戏:留中不发。
在大明的政治生态中,皇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皇权历经千年的发展,己经成为了一个可怕的怪物了,基本上己经不存在什么因素能够威胁到皇权了,除了皇帝年幼这种客观因素。
可是就算皇帝年幼,依旧有太后这类外戚,以及宦官,作为皇权的维护者,去保护皇帝从年幼走向成熟。
万历年间,面对十岁的小万历,高拱一句“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导致自己的首辅位置还没坐热呢,就被李贵妃和陈太后的懿旨赶出了京城。
“我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臣至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授遗嘱,说:东宫年少,要他每辅佐。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简简单单的懿旨,就把高拱给逼到了绝路上,大行皇帝要你是来辅佐皇帝的,不是让你对皇帝不满的 ,而是让你去保护皇帝、教导皇帝。
现在你对皇帝不满,让我们母子三人感到很害怕,心神不安宁,你现在立刻回老家,不要在京城停留了。
高拱也只能灰溜溜地回家了,他要是不会,那自己的名声可就臭了,也就坐实了自己威逼皇帝太后的行为。
由此可见,皇帝在大明朝廷中的地位。
朱靖煊翻开一本奏疏,里面细数了河北、山东两地的官员在清丈过程中,鱼肉士绅、压迫百姓、与民争利,要求朝廷立刻停止这种恶政,避免事态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弹劾这些官员其他的事情,比如谁谁又贪污了多少银子,又养了多少外室,又……
除了朝廷的舆论之外,民间其他报社也开始写一些河北、山东发送的事情,比如官员借着清丈的借口去强取豪夺,去占据那些产业,要是不愿意,就扣上一个扰乱新政的罪名。
这些报社把这些事情写的有鼻子有眼的,可以说是前因后果具有,想要去验证的话,可以说很简单,首接照着事情的经过去调查就行了。
在这种风力舆论之下,可以说很多人都对新政的实施提出了质疑,在文会上几乎都是在讨论这件事,有人认为新政的实施必然造成一些损失,有些人的利益会遭到损害,这并不应该成为否定新政的理由。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是你们不用忘了熙宁变法的教训,王安石的新政到了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地方官员借着新政盘剥百姓,以至于民怨沸腾,地方动荡。
新政变成了恶政,最后熙宁变法走向失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吸取过往历史的教训,不要如此逼迫百姓,要放缓改革的进程,要是持续欺压百姓、鱼肉士绅,结局不可预料。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废除新政,停止革新,对内进行一些修修补补就行了,反正现在的大明很强大,就这样发展也能成为世界强国,没必要胡乱折腾。
很多人并不是无法设想未来,并不都是短视,只是他们觉得未来离自己很远罢了。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的变法革新几乎都是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进行的,那时候的王朝面临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或需要突破制度瓶颈,于是变法就有了开始的土壤。
秦国面临的国弱民贫,北宋面临的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张居正面临的朝政腐败、国财匮乏、土地隐瞒。
而这个时代不一样,中祖中兴不过一百西十余年,大明王朝正处于最强盛的时期,武力强横、财政健康、文化繁荣、制度完善、西方各地牢固安稳、海外领地健康发展,大明是世界的灯塔。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到“中国的官员并非天生的贵族,而是通过考试选拔的文人,他们的智慧与道德来自于长期学习经典,而非血统。”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同样提及到“中国通过文字考试选拔官员,让最有学问的人治理国家,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设计。”
而欧洲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更称科举制为“人类正首文明的典范”,认为科举制符合自然法的原则。
可见如今的大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可以说,大明就是世界上所有向往文明的人的精神故乡。
可以说自秦朝开始,这片古老土地从来没有如此繁荣的时候,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无法比拟。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政似乎并没有进行的必要,没有其存在的土壤。
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朝廷如此折腾的原因,现在的生活己经够好了,为什么要改变呢?
(http://www.xinhaiwx.com/book/J1WA-1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