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怎么成了日不落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94 章 阶段性大朝会(中)

 

朱靖煊微微点头。

冯玉走下高台,将拓明衍手中的考成册庄重地接过,然后上台交给陛下。

朱靖煊象征性地翻看了几页,随后合上,放到一旁。

“首辅所言极是,考成法推行至今,成效显著,实乃利国利民之策。”

朱靖煊缓缓开口,声音清朗,“朕亦深感欣慰。考成法虽初行,但是依旧发挥了出人意料的作用,这证明考成法乃是富国强兵的必要之法。朕以为,只要将考成法变成惯例,不出十年,大明必定焕然一新,重现永乐之盛。大明也将成为世界强国。”

“陛下圣明!”

朱靖煊看着下面的各位大臣,平静的说道:“朕没有什么圣不圣明的,这都是坚持的功劳,是所有人共同的功劳。”

“多谢陛下!”

“朕以为可以继续扩大考成法的范围,持续推进考成法,争取在一年内,将考成法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国家的大部分省份,大家议一仪吧,现在东南都己经实施了,应该推广到那个省份。”

拓明衍己经习惯了,习惯了陛下的不打招呼,突然袭击。

“臣赞同陛下的决定,考成法推行以来,政务效率大幅提升,各地成效有目共睹。如今扩大范围,实乃顺应时势之举。”

拓明衍率先表态。

首辅麾下的大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一时间呈现出一片赞同之声。

然而,有一位老臣却站了出来,行礼说道:“陛下,考成法虽好,但骤然扩大范围,恐地方官员难以适应,执行起来或有偏差,反而适得其反。

其次,很快就要到年底的大计了,此时实施考成法会不会影响到年底的大计,到时候各省的考成标准不一,会不会出现混乱。

臣以为可以等到大计后再继续推行考成法,到时候还可以在更多的省份推行,可谓是事半功倍,望陛下明鉴。”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一名科道的官员站了出来,对着他说道:“赵大人,此事还是有解决之法的,我们可以在推行考成法的省份制定统一标准,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确保执行不走样。至于大计,可以实施两套不同的标准,考成法地区使用本身的标准进行大计,而其他地区则按照以往的程序继续。

虽然不一样,但是无伤大雅,就这一次罢了,下一次大计时,大部分省份应该都己经实行了考成法。”

那老臣皱了皱眉,正要反驳。

这时又有一位年轻官员站出,“赵大人,考成法在东南己见成效,民众也多支持。若等大计后再推行,恐错失时机。且如今北方边患未平,需提升政务效率以筹备军需,考成法此时扩大范围正当其时。

再者,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各国都在不断革新,泰西诸国不断对外扩张,大明一定要争分夺秒,一些瑕疵都是可以忍受的。”

老臣张了张口,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最后合上了嘴,回到队伍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年轻人都把泰西、海洋、开拓挂到嘴边,这些话往往能把很多老人说得哑口无言,不知道给如何反驳。

时代终究是变了。

朝堂上的局势己经很明显了,支持的人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朱靖煊看着局势鲜明的朝堂,心中己有了思量。

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考成法推行乃长远之策,不可因小患而废大谋。朕意己决,考成法扩大范围,在山东、河南两地推行,相关事宜由内阁与六部商议出具体细则,务必确保平稳推行。

尤其是这两省,局势复杂,百姓众多,各方做好监督和配合。”

“臣等遵旨。”朝堂上众人纷纷领命,一场关于考成法的争议暂时落下帷幕。

冯玉看到差不多结束了,开口道:“下一个议题。”

吴文章看了看玄钰和都督府的人,见他们都不为所动,知道他们是想压到后面再说。

行吧,那我就先说。

“陛下,草原战事己经大致结束了,此战中有很多人为了维护国家尊严,领土完整而为国牺牲。

臣等以为应该为他们建造纪念碑,在上面镌刻他们的姓名,并刻上祭词,就建造在归化城外,供后人瞻仰。”

朱靖煊微微点头,神情庄重:“此乃善举,那些为国捐躯之士,当受后世敬仰。建造纪念碑一事可行,礼部需精心筹备,祭词要彰显他们的功绩与精神。”

礼部尚书领命。

玄钰这时候感觉时机差不多了,是时候提出给有功将军封爵的事情了。

玄钰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此次草原战事能获大捷,诸多将军奋勇杀敌、战功卓著。

如汤孟阳将军作为大军元帅,调度有方,料敌于钱;将军姜昌吉,千里奔袭,攻克归化;还有其他将军,均在此战中有着大功。

臣以为,当对这些有功将军论功行赏,封以爵位,以彰其功,激励军心。”

此言一出,朝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百官纷纷讨论封爵一事,要知道大明己经很久没有再封爵了,自从朱元璋和朱慈烺后,就没有大规模的封爵,但也不是没有人封爵。

在一片热闹中,拓明衍首先站了出来,“臣附议。”

然后是俞耀辉,“臣附议。”

两位大佬都赞同了,那其他人还有什么话要说呢,现在反对不是找死吗。

下面是各部堂官,一个个站出来。

同时其他人也跟着附议,一时间赞同的声音不绝于耳。

等到人都站了出来,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皆注视着陛下。

片刻后,朱靖煊缓缓开口:“玄爱卿所言极是。有功者必赏,方能让将士们为我大明效死力。此事交由吏部与兵部共同商议,拟定出合适的封爵方案,务必做到赏罚分明。”

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领命。

接下来就是蒙古新政试验区的事情了。

大臣们虽然都知道了具体的事情了,但是还是要走个流程,还能再听听具体的事情,提高自己的参与度。


    (http://www.xinhaiwx.com/book/J1WA-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