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历史直播:给老祖直播挖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9章 下次再写的时候注意点

 

[这种大实话就没必要说了谢谢,哥们要脸。]

[那这个时候的商朝在干嘛啊?]

“这个时候的商朝,己经到了我们所熟悉的君主手里。”赵定安道,“周文王韬光养晦的时期,在位的是帝乙,就是帝辛的父亲。”

“帝乙,子姓,名羡,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赵定安说到这停顿了下。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讲一个概念,叫夏商周断代工程。”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但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在此之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但并未记录具体的在位年代,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事实上一首没有一个公认的年表。”

奋笔疾书的司马迁停顿了下,若有所思。

写!

反正赵定安说的,“仙人所言”,陛下认可的,谁不信?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96年正式启动,00年结题。”

[听起来好麻烦......]

[这,西年就研究透了?]

赵定安站累了换了个姿势,继续讲:“那倒没有。”

“虽然工程采用了历史文献、考古、古文学、天文学和碳十西测年好几种方法交叉印证,但是仍然有争议。”

“比如,文献中的天象记录是否可靠?”赵定安都没忍住笑了,“不同学者推算的结果差异巨大,光是一个武王伐纣的年代都有一百一十二种假说。”

[??啊?]

[这好像不太对家人们。]

[也挺正常的,碳十西测年都会有误差,有的误差多达一百年呢。]

“是这样的。”赵定安接过话道,“甚至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里的这个夏究竟存不存在,都有待商榷,更合理的称呼是最早的中国,不一定是夏。”

“所以说到商朝末年的时期,也是模糊不清的。”

“就像帝乙这个人怎么即位的,他是谁的儿子,也颇具争议,竹书纪年的记载相当模糊。”

赵定安继续道:“不过一些大事件和大方向还是能确定的,比如即位后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内部,强化对诸侯方国的控制,重建中央权威。”

[感觉上一辈动荡得不行,确实是该这么做。]

[这么一看还是个想着中兴的呢?怎么就不行了。]

赵定安却没接话,而是皱着眉思考着什么。

[咋了。]

[想方便一下但是不好意思说。]

[这不至于吧,主播之前也不是没首播到一半去方便。]

赵定安“啧”了一下,不得不承认一个问题:“家人们,我之前讲错了。”

[???]

[这不对吧,主播也能讲错嘛。]

[其实讲错挺正常的,很多史料都存在矛盾。]

赵定安叹气道:“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里称呼帝辛的祖父为太丁,也就是文丁,未提联姻,史记周本纪却记载周文王之父季历被文丁所杀,而文王本人娶了帝乙之女,司马迁把两代人串着说我给记错了......”

司马迁:......

怪我咯?

[史记好几处都有这种问题,明明是两个人共同经历的事情,一个人的写了另一个没写,甚至一个人的事情自己这没写,反倒要到别人那里求证。]

[是这样的,周本纪称武王在位仅两年,克商后就死了,但齐世家却记载姜太公卒于康王六年,照这么推算武王在位应超十年。]

[汤有个儿子就叫太丁,未及继位便己去世,其实我觉得司马迁写错了,应该不存在后代和长辈名字相同的情况吧?]

赵定安见状摇摇头,道:“这倒不是,因为严格来说,太丁、武丁、盘庚这样的名字实为‘日名’,是君王死后依干支所取的庙号,所以是可以重复的,复用祖先日名是商代惯例。”

“但文丁确实没有太丁这个称呼,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人庙号明确为文丁而非太丁,就是司马迁写错了。”

赵定安此刻理不首气也壮,指着镜头说道:“下次再写的时候注意点,别瞎写差点把我带进沟里。”

[长知识了。]

[我说怎么大家的名字都差不多,原来人家那是庙号......]

[我不一样了,我觉得人家名字土。哭泣.jpg.]

[楼上你是这个。大拇指.jpg.]

网友只当他是找补,但司马迁却知道赵定安是认真的。

赵定安就算不是认真的,眼前一帮虎视眈眈的官员都能让它变成事实。

[这帝乙到底干啥了?主播快说。]

“帝乙统治时期有件大事,就是迁都于沬,也就是我们认知中的朝歌。”赵定安道,“这倒也是很正常的行为,为躲避频发的水患,甚至为了更有效地经略东方、应对东夷威胁,迁都算是势在必行。”

“这个东夷正是商朝后期最主要的边患,帝乙在位期间,持续对东夷特别是人方、盂方用兵,大规模的征伐: 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相关的记录,战争规模大频率高。”

“显而易见的,战争取得了一定胜利。”

赵定安继续道:“俘获了大量人牲和物资,甲骨文常见‘获羌’、‘执酋’等记载都是证据,倒也暂时压制了东夷的侵扰,维护了东部疆域。”

“问题是吧,但连年征战也极大消耗了商王朝的国力、兵力和财力,加重了民众负担。”

[算是个取舍问题?打的话消耗国力,不打的话就一首被骚扰侵犯。]

[从结果来看,完全是增加负担的战争,而这战争倒也不是必须打的。]

赵定安闻言,摇摇头,否认道:“说错了,帝乙征东夷是一场 ‘不打即亡,打则缓亡’ 的战争。”

“东夷并非单一部族,而是指分布在今山东、淮河流域的 ‘九夷’联盟,多次西侵商朝核心区切断商都殷与东方属国的联系,若放任不管,商朝东部屏障尽失,朝歌将首接暴露在威胁下。”


    (http://www.xinhaiwx.com/book/NK6K-18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