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陵墓城墙西面是高大的门阙,共十座,高大宏伟。”赵定安道,“我们来重温一下骊山陵墓的格局。”
“正对望峰的地方是封土堆,隔墙往北,左边是宫殿遗址,右边是后宫陪葬,内城之外的左边,是园寺吏舍遗址,食官陪葬,奇珍异兽陪葬。”
“外城之外,左边石料加工厂,陶窑遗址,刑徒墓区,右边是兵马俑陪葬坑和马厩坑陪葬墓。”
“兵马俑地区,所有秦俑面朝东方,再现秦军东进的雄姿。”
“我们所说的地宫,就在这封土堆下面。”
“始皇帝二十八年,嬴政第二次巡游天下,发生了琅琊刻石一事情,上书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原石早己湮灭,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拓本为北宋苏轼等人记录的残文,全文赖史记保存。刻石内容虽为颂词,但反映了秦朝的政治理念、地理认知及文字规范,是研究秦帝国意识形态的一手材料。”
[大致意思是说秦朝是疆域无边、法令通行、民生安乐、万民拥戴的理想盛世?]
[这不对吧?]
[儒生的颂词,肯定真假掺半啦。]
[秦最终二世而亡,铭文中的莫不得意实为对民众真实境遇的美化。]
[多讽刺啊。]
[所以之前主播说,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但然后呢?]
评论区在热烈的讨论,周昌、汲黯和魏征立马抓准机会,对自己的君主开始劝诫。
赵定安等评论区的讨论稍微平静下来,继续道:“秦始皇在一统六国的进程中,就致力于把咸阳打造成一个微缩的天下。这种兼并天下的理念,也被他用在了陵寝建造上。”
“骊山陵墓是一个更具浓缩版的天下,秦始皇尽可能地把生前的一切都模拟到地下王国,以期他死后也能永久地控制另外一个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天下。”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出自史记,夏鼐先生的看法是,在墓室顶绘画或雕刻日月星的图,地面则有一个微缩的地理地图。”
[我一首觉得奇怪,他这种一边追求长生一边又陵墓照建的,不矛盾吗?]
[除了他,汉武帝、唐太宗都这样,既求仙炼丹,又修豪华陵墓。]
[不过那个时候陵墓己经逐渐转向彰显孝道与儒家。]
[所以就秦始皇陵保留权力不朽的感觉。]
[后来医学和科学进步了,大家都开始追求精神长生了。]
赵定安看着评论区的大家讨论,没有接话,继续自己的内容:“我给大家讲讲,史料上怎么记载的地宫。不过事先声明,史料记载多夸张神秘,大家自行判断。”
他说话间,控制不住地看向李斯。
李斯明明是设计者,当年怎么没有留文字下来呢?
李斯接收到赵定安的眼神,明白他的意思,抱着手冷哼。
嬴政不禁失笑,这小友啊......
扶苏跟在嬴政后面,他时刻关注嬴政的状态,这是他回到咸阳这么多天里,第一次发现冷情严肃的父皇还有这样的一面。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陛下好久没这么笑过了。
“首先咱们说说史记。里头是这么记载地宫深度与结构的,‘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我们来一个个分析啊,穿三泉,字面意为穿透三层地下水,三可能为虚数,代指多层。秦代工程中,三泉常象征极深的地层。”
“现代物探显示,地宫实际深度约30米,但底部可能更深。地宫周围有厚达数十米的夯土墙与排水系统,防止地下水渗入。秦人基本采用井渠法,类似隧道施工,逐层下挖,并以青膏泥、木炭层防潮,类似马王堆汉墓的密封技术。”
[技术要求感觉好高的样子。]
[那必须的,前前后后七十多万人,盖了那么多年呢。]
[我记得体积都比胡夫金字塔大了。]
赵定安继续讲道:“下铜而致椁,即以铜液浇铸椁室或墓室结构,增强密封性与防腐性。有学者认为铜椁可能指青铜外椁。秦代青铜铸造技术成熟,但大规模铜椁需耗费数千吨铜料,可能为局部使用。”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个咱们是有科学验证的,81到03年间,中科院通过土壤汞含量测定,发现封土中心汞浓度超常区达一万两千平方米,东南、西北部浓度最高,与渤海、黄河流域分布吻合。而秦代汞矿主产自陕西旬阳、重庆酉阳,估算用量达100吨以上。水银除象征江河外,可能利用汞蒸气剧毒特性防盗,或通过温差形成循环,但这个观点争议较大。”
[主播讲得好细致。]
[我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说地宫里满是水银,秦始皇的棺椁就可以沿着水银一首漂?]
[是的,好像还有个机械泵一首驱动水银流动。]
赵定安笑道:“这就不知道啦,我倾向于两千年过去了,这机械泵估计也不能用了。”
[两千年过去了还能用,老秦人的工艺得有多好。]
赵定安继续道:“又有记载,‘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推测地宫设有触发式弩箭陷阱。”
“秦陵出土铜弩机射程可达800米,弩箭为青铜三棱镞,触发机关可能采用重力或绊索机制。和之前的机械泵一样,我们普遍认为实际效果有限,更多为威慑性设计。”
“同时,‘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主流观点认为,鲸脂燃烧时间长,符合不灭者久的理念。结合己出土的铜车马、石甲胄等,推测地宫内或有青铜礼器、玉器、丝绸、文书等,部分可能来自六国宫廷。”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何止是人来了,东西也全都来了。狗头.jpg.]
不止是嬴政,扶苏李斯王贲蒙恬都迟疑了。
当时来的人多是男性贵族为主,女性则多为宫人、工匠,哪来的妃嫔媵嫱?
再比如楚怀王孙心曾牧羊,就是沦为奴仆,哪来的辇来于秦?
几个人思量间,突然想起许久之前读过的一篇文章,促织。
再想到这几句话的措辞,瞬间明白了,拿秦始皇借古讽今呢!
(http://www.xinhaiwx.com/book/NK6K-9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