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生意要想红火,要么产品别具一格,要么服务独树一帜,要么产品和服务俱佳…平平无奇就想在行业内崭露头角,除非遇上什么都缺的灾荒年。
这时西九城的大街小巷,上小饭馆里吃个盒饭都能坐那蹭一部录像看看。小槐花恢复营业的录像厅,由于只能规范化经营,没了带色的录像吸引客人,生意变得举步维艰。
录像厅生意难做,小槐花作为老板娘,撞见小当和客人在偷偷探讨“知根不知底”,得知收获颇丰后,并没有劝阻小当胡来;她遇上多金或者长相帅气者,反而也尝试起了“博大精深”。
贾家两朵姐妹花,局限在了她们的见识、成长环境形成的思维模式中,别有一番滋味的经营着录像厅。
另一边,西合院外院原来一排临街的倒座坊被装修成了饭馆,这段时间正在试营业。
话说,何雨水想在西合院临街开办一家饭馆的初衷:是想解决家里三个小祖宗不好好吃饭的问题,改掉他们爱挑食的毛病。
她为了让三个小祖宗肯去自家饭馆吃饭,可是动了一番心思:先是劝说郑小乙这个门外汉做饭馆的经理,好让三个孩子想爹的时候就往饭馆跑。
饭馆内的装修风格,采用的是简约中式风,就餐环境只有大堂没有包间,桌椅采用的是传统的八仙桌椅,给人一种居家的既视感;厨房是开放式,坐在餐桌上用餐时,即使坐的再远,透过几块大玻璃,就能欣赏到厨师做菜。
何雨水考虑到孩子们要吃的清淡,特地从港岛聘请了粤菜大师傅过来,并给他提供了前院的宿舍。
关于菜品,除了以清淡的粤菜为主,为了迎合孩子的喜好,炸鸡、炸鸡腿、炸土豆条、土豆泥等小吃,在饭馆筹备期进行了反复的试菜。
倒座坊在依照原貌翻建时,街坊们就好奇:临街的每堵墙怎么都装上了落地的大玻璃。等到饭馆装修完毕,郑小乙这个饭馆经理在筹备过程中,周围的街坊基本都进饭馆参观过了。
饭馆开业的当天,一些街坊瞧着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瞧西洋镜似的走进了饭馆,想去捧捧场。可等他们瞧清楚了菜单上的价格,则被惊到了:一份炸土豆条的价格,都够他们一家子在家吃个十天半个月的炒土豆了;别的菜价更是贵的离了大谱,要是坐下来点个三菜一汤,快抵一家子大半个月的伙食费了。
进过饭馆的街坊,基本是兴冲冲的进去,手捂着装钱的口袋,一脸不舍得的败兴而出。
饭馆的高菜价,吓退了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试营业的首日顾客寥寥。到了晚饭的点,饭馆里没啥吃客,倒是给何雨柱夫妻、何雨水一家子提供了幽静的用餐场所。
一道道粤菜上桌,何雨柱夫妻和何雨水吃在嘴里,仿佛有一种置身在港岛的错觉;何雨水的两个儿子开怀的抓着炸鸡吭,小闺女拿着小勺子大口的吃着土豆泥。
郑小乙吃那些菜,吃的首摇头,心里首感叹:“菜价那么高,一盘菜的量也就是几筷子,味道好有个屁用啊?怪不得没人来吃。”
“快倒闭吧!爷也好再去做小老板,免得被困在饭馆里,尽干些伺候人的活,哼….”
可惜,没能如郑小乙所愿,从第二天开始,陆续有一些饕餮走进了饭馆用餐。后面,一天比一天的客流量大。
饭馆生意好也有坏处,每到饭点座无虚席,何家兄妹作为老板,想去饭馆吃个晚饭,还得预留座位。
在门口等待座位的客人,有些性子急的,见到有空桌不给他们安排,时常会找工作人员理论。
何雨柱夫妻和何雨水为了避免麻烦,他们下班到家,改为打电话到饭馆点菜,菜做好后,菲佣再去取餐回西合院。
西九城经历了那十来年的洗礼,虽然现在经济环境越来越活跃,有经济实力的人家就能过上别人羡慕的日子,可人人平等的思想己经根植每个人的内心。
何大清所住大杂院里的一些街坊,瞧见何家兄妹家进出有小汽车,家里有佣人、保姆,现在连吃饭都是顿顿上饭馆点菜了,关键那饭馆里的菜,他们还吃不起,这让一些街坊心态失衡了。
他们哪知道,何雨水和何雨柱夫妻在港岛的生活:进出有保镖、司机跟着,回家有菲佣、佣人伺候。他们回到西九城,得益于风清气正的环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和普通人靠的很近了。
一些眼红的街坊,不敢当着何家兄妹父亲何大清的面挑拨,只能盯上了秦京茹和她母亲:
“老何媳妇,你瞅瞅老何的两个儿女家,进出有车、家里有保姆、顿顿吃饭馆…你们做父母的,过的是啥日子呀?”
“老何丈母娘,你既要照顾怀着身子的闺女、照看襁褓里的外孙,还得给女婿家做家务,你怎么不瞅瞅你家女婿一双儿女过的啥生活呀?你是有福不会享…”
秦京茹和她母亲本就对何大清有意见:怪他没能弄到西合院前院的房子;家里有襁褓里的孩子、还有个孕妇需要照顾,也没见请个人来服侍。
娘俩听了街坊们的挑拨,一搭一档的为难起了何大清:“女婿,京茹怀着身子后,嘴巴叼的很,你去你家的饭馆点些菜回来吃吃吧!?”
“娘,你说的那么客气干嘛?我要一天三顿吃饭馆里的饭菜…”
何大清年轻的时候,毕竟在丰泽园、轧钢厂做过大厨、食堂主任,还是知道些经营中的门道,清楚不管是公家的还是自家的饭馆,哪有任由亲戚朋友们去白吃白喝的,那岂不是要乱了套?
他正在沉吟,秦京茹不依不饶道:“大清啊,你不会去自家饭馆点些菜,都不行吧?那你生儿养女图个啥呀?”
“你要是什么都偏心你大儿子、大闺女,那我回娘家去了,你小儿子何雨栋和我肚子里的孩子,都改姓秦…”
何大清一个旧社会过来的老派人,哪情愿自己的孩子不跟他姓;加之他老了,秦京茹要是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他受不了那份孤独的煎熬。在老婆孩子热炕头和头婚子女之间,何大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三婚的娇妻、幼儿。
“妈、京茹,不就是想吃饭馆里的饭菜嘛,这才多大点事儿呀?你们在家等着,我立马去点来…”
(http://www.xinhaiwx.com/book/H6C4-19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