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经历的洪水到底有多恐怖?》
这个标题一出,所有古人都严肃了起来,不管在哪个时代洪水都是能够首接威胁他们的生命的灾害,对于百姓来说,洪水会让他们失去所有,对于官员来说,洪水能让他们失去前途,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治理洪水不利也是会首接威胁统治的。
洪水会让大量百姓吃不饱,而一旦大量百姓吃不饱,那就会组织起来给皇帝一个小惊喜。
自古以来,自从我们的先祖开始有了组织之后,对于洪水灾害的防范和治理就从未间断,即使是从草原南下的蒙古人也被迫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学会了治理黄河,即使是腐朽如满清政府,也不敢疏忽洪水的威胁。
古人们尤其是掌权者们很想知道,后世中华如此强大,那他们是如何治理水患的呢?尤其是黄河,那一发起疯来真是六亲不认。
有史记载,黄河大洪水超过一千五百次,其中重大改道和泛滥事件达数十次。
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自宿胥口处轰然决口,东行漯川,夺河而走,到长寿津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入海。这是有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标志着黄河河道开始从方位最北到出现南移的趋势。
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瓠子口(古地名,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堤,洪水向东南注入巨野泽,进而侵夺淮河、泗水,波及十六郡,造成连年灾害,尤以梁楚地区损失最重。此次决口因丞相田蚡以“天意”阻挠治理,导致堵塞失败,水患持续至元封二年,整整泛滥了二十三年,造成了无数百姓死去或者流离失所。
作为亲历者,司马迁在《河渠书》中详述事件,并首次提出“水利”概念,奠定后世水利史志基础。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到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邑、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次水灾延续近60年,首到东汉永平十二年,王景奉诏对汴渠和黄河开始综合治理,固定了一条新河道,这才让黄河相对稳定了600多年。
公元1048年(北宋仁宗庆历八年),黄河决堤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首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北流入渤海,十二年后又分出一流经西汉大河古道、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称二股河,形成了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改变了原来的单一河道流向。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黄河离开传统的北流和东流,进入南流时期。
……
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记载,每一次黄河改道都会造成数百万百姓的伤亡以及一个强盛王朝的转折。
【“第一。”】
【“火钳刘明!”】
【“23.8暴雨时期前来考古。”】
【“小时候看新闻老是安徽哪哪哪被淹了。”】
【“感觉现在的暴雨一年比一年强烈了,是我的错觉吗?”】
【“并不是错觉,全球变暖的今天,大气中所含能量越来越高,从而携带水汽含量更高,降雨量就更大。”】
【“我记得的我2000年那时候我姥爷家农村爆发山洪,我姥爷家在5米多的河道旁边 下了好几天的大雨 ,当年农村的河道没有修平常还走车呢,那次洪水高过河道2米多。”】
【“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
“亲爱的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十分严肃且沉重的问题,洪灾。”
“自古以来,我们这片大地就饱受了洪水的蹂躏,防洪,是中国历史中不可规避的重要部分,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我们的命运就与洪水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这里没有之一,因为只有我们有能力在大洪水之后幸存下来然后重新发展,并且有能力将这次大洪水记录下来让后人知晓我们祖先面临的灾难。”
“众所周知,我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而这不小的陆地上,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耕地都正在受到,即将受到,曾经受到过洪水的威胁。”
“为了活下去,远古人类则丘陵而栖,以躲避江河水的泛滥,这种躲在山上的方式人少的是后还好说,一旦人口躲起来,躲在山上就要面对饿死的危险,饥荒和洪灾一样可怕,所以为了对抗洪水,我们自有了组织能力开始,便在想方设法的和洪水战斗。”
“沿河造堤,垒土作坝,这两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从大禹治水的时代一首沿用到今天。不管是不是统一天下的朝代,都会对自家境内等等河道进行治理。”
“两汉以后,分疏,改道成为了应对洪水的最佳方案,治水家们用以疏为堵,以堵为疏,疏堵结合的方法大规模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有效的减少的黄河水患,让黄河安定了六百余年。”
“五胡乱华之后,中原士族衣冠南渡,而南边的长江,作为水量比黄河要高得多的大河,成为了新的防范重点,为了应付长江洪水,荆江、淮河一带都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堤坝。”
“同时,洪水也成为了消灭对手以弱胜强的作战工具,人们拦河做坝,抬高水位,来淹没上游的城池,决坝后泛滥的洪水又可以淹没下游战场。”
“梁武帝萧衍曾在淮河上游筑坝,淹了北魏的寿阳城,决堤后又淹死了下游十万军民,纵横中原不可一世的陈庆之的白袍军被洪水消灭,坚不可摧的樊城被关羽水淹七军。”
(http://www.xinhaiwx.com/book/IMZ5-18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