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天幕,开局科普如何刺杀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9章 古人们裂开了

 

嬴政一把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比之前被荆轲刺杀的时候还要快速。

目前秦国的粮食产量是100斤到200斤之间,这要看良田还是劣田。

那后世的亩产量,足足是大秦的二十到三十倍,一亩地相当于秦国的三十亩地!

这个对比让嬴政当场裂开了。

“传令,马上全国搜寻高产稻种!杂交,我们也要搞杂交水稻!召集全天下精通农事的官员百姓,地里种地经验丰富的老农也要!”

“传令天下,谁能让粮食增产,封万户侯!”

后世那恐怖的3000斤的数字,和秦国的巨大差距,深深地刺激到了嬴政。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不断研究优良稻种的必要性。

即使无法提升到后世亩产三千斤那恐怖的数字,能够将如今可怜巴巴的亩产提升到西百斤五百斤对秦国子民也是大大的幸事。

弹幕中还科普了一些其他粮食的产量,比如说小麦。

【“虽然这是介绍袁老和杂交水稻的视频,但是我还是要提一嘴,不仅是水稻,我们还有一位杂交小麦的大牛,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院士。”】

【“对头,李振声院士是我们山东淄博人,我家附近还有他的纪念馆呢。”】

【“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小偃”系列品种,育成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李振声院士在杂交小麦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提出了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的设想,并成功解决了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以及后代性状分离等难题。经过23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1979年将偃麦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成功导入小麦,产量高、品质优良,极大地提高了小麦的抗病能力和产量?。”

“截至2003年,小偃系列在全国累计推广了3亿多亩,增产小麦150亿斤?。其中,小偃6号衍生出了80多个品种,并在10个省市得到广泛推广,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陕西省小麦的主栽品种长达16年之久?。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在黄淮海地区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提出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构想,并亲自参与设计和实施,为国家增产粮食500多亿斤?。”】

【“小偃系列正常水肥充足的情况下,每亩的产量有1000-1200斤,比美国的小麦产量还要高呢。”】

【“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只是知名度不如袁老。”】

【“楼上的,因为我们现在的主食是以水稻为主,小麦大多都是用来加工成其他副产品,所以我们更加关注水稻一些。”】

看到弹幕中的对于杂交小麦的讨论,古人再次被震惊。

“什么?那些劣地也能种小麦?”

小麦在商朝时期就己经在我国开始种植了,只是限于加工方式困难没有成为主流食物,首到战国时期发明的石磨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制作面食,才极大推动了小麦的种植和食用。

中唐以后,小麦逐渐与粟并驾齐驱,唐德宗时期的“两税法”将小麦作为正式征税对象。宋朝之后,北方地区小麦的生产和消费己超过粟,成为当时北方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到明清时期,因为千百年来的驯化改进,小麦的产量比得上其他主粮了,于是小麦在北方粮食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成为北方民众的主要口粮。

所以古人们对小麦都不陌生,尤其是宋之后的人们。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那些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的泻卤之地竟然也能种植粮食,并且产量还高?

在古代文献中,“泻卤”一词常被用来描述盐碱地。《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姜太公被封于营丘,该地因其盐碱特性被称为泻卤地,意指土壤含盐量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人口稀少。

“这么高的产量,难怪天幕说后世之人人人都能吃饱,难怪后世能够建设那些宛如神迹一般的道路桥梁,这么多粮食,这得有多少农业税啊。”

这么想着,朱元璋又开始寻思:“这难道朝廷就不怕谷贱伤农吗?”

谷贱伤农指粮价过低,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如果粮食价格高,市场物价飞涨,百姓就要为糊口付出更多,导致生活普遍艰难。如果粮食价格低,又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生产的下降。农民粮食生产下降,产量降低,又必然使得粮食价格上升,物价高,又会反过来伤及一般百姓。

当然,谷贱伤农这句话一般用来给那些地主压低粮价洗地的话术,但是这句话诞生的时候的确是有一定的经济指导作用的。

另外,弹幕中还提到了其他作物,比方说玉米和大豆,大豆他朱元璋知道,并且自己小时候还亲自种过。

并且有时候大豆十分耐储存,炒熟之后用袋子装起来挂到房梁上能放很久,小时候粮食收不上来,就只能用大豆来充饥。

大豆就是古籍中的“菽”,是很早时期的五谷之一。大豆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大豆遗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野生大豆遗存,这是目前己知最早的大豆实物证据。


    (http://www.xinhaiwx.com/book/IMZ5-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