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一首更不过,看书友圈吧,这章是未来可能开的新书第一章)
咸宁二十八年,寒冬凛冽,朔风如刀,呼啸着刮过大明宫的重重殿宇。寒风吹过之处,飞檐翘角上的积雪簌簌而落,仿若点点残星坠落人间。
大明宫麟德殿东暖阁,炭火熊熊燃烧,映红了西壁的锦绣帷幕。咸宁帝刘基祁穿着素色道袍,衣袂在暖阁中轻微拂动,缓缓从内殿走出。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的这首诗大道至简,天地万物的运行都离不开一个理字,理者,如乾坤之纲纪,失之则天地倾颓,君臣之序紊如乱麻,灾祸必接踵而至。朕若悖理,臣僚离心;朝廷失理,民心尽丧。”
停顿了一会儿,紧接着,他继续说道。
“犹记盛德二十西年之惊变,康戾王包藏祸心,欲行挟权乱政之举,其行乖张,悖逆天理。然天理昭昭,岂容此逆鳞之行,终致玩火自焚,惨然收场,恰似繁华梦碎,空余悲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此诚为警世恒言。诸卿,尔等近日可曾有失于理乎?
夏阁老?”
内阁首辅夏杰闻言,颤颤巍巍从软登上起身,行礼如仪,答曰“回陛下,老臣今年己经七十八岁,每念圣恩,兢兢以守,从来不敢逾矩,更不敢随心所欲。”
“好啊,此乃为臣之道,理应铭记于心,传承不辍。”刘基祁微微颌首,面上阴霾稍散,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欣慰,“大道玄元皇帝曾遗箴诫——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至理名言,堪为万世圭臬。”
语毕,目光流转,望向暖阁外候立之皇三子刘道乾,神色和缓,抬手相招。
“俞王,今天怎么有闲工夫到朕这里来了?进来吧,你也说说,何为理呀?”
刘道乾敛容而入,步伐徐缓,仪态端方,拜倒而言。
“回父皇,古人说‘理,治玉也’,初为雕琢美玉之法,后引申作治理、经办诸事之意。父皇御极廿八载,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如那巍峨灯塔,指引我大宋于风雨如晦中破浪前行,此乃践大义之理;而国中黎庶,各安其业,春种秋收,商贾政通,工匠精艺,若繁星拱卫北辰,和谐共生,亦为遵理循道之象。”
“夏阁老,瞅瞅,不愧是王阁老的弟子,王阁老,汝之教诲功不可没!王和,还不快给俞王赐座。”
“臣不敢贪天之功,实乃俞王殿下天赋异禀,聪慧过人,臣不过略陈一二,殿下便能触类旁通,悟透玄机。”
“哈哈哈,然这‘理’字,可不能仅流于唇齿空谈,既食君禄,当思报国,唯付诸实干,方为至善。”畅怀而笑,俄顷,目光移转,看向了户部尚书李吉卿。
“李爱卿,今岁户部尚余几何?”
李吉卿趋步上前,垂首作答:“回陛下,还有……西十万两余银。”
“唉,难为你了,不仅外要谨防异族虎视眈眈、伺机侵扰,内又逢多地旱涝肆虐,民生维艰。我大宋幅员辽阔,一京一十八道,何处不需银钱周转、赈济纾困?罢了,我那座九天坛,且先搁置一阵也罢。”刘基祁神色凝重,似有为难之色,手抚下巴,若有所思。
“陛下无需这般克俭,户部虽银钱紧绌,然尚有积蓄可供调配,,加之江南、淮南两道也愿意共同赈灾、共赴时艰。粗略估算,可节省出二百多万两,解燃眉之急。”
“民间说强扭的瓜不甜,朕又岂是苛暴之君父。对了,俞王,你最近在干些什么?”
“回父皇,最近牛大人在教导儿臣格自然之理。”
“牛顿倒是对你的胃口,可是你也要切记此终是奇淫技巧,万不可沉溺于此道。要时刻谨记我朝允文允武,太祖高皇帝定军山起兵,二十七载终除前秦虐政,西海归心,混一宇内。此等武功文治,方才是我大宋根基所在。”
“儿臣谨记!关于户部存银儿臣和牛大人倒是格出了点一些东西。”
“哦?说说你和牛顿最近格出了什么东西,可解朕忧啊?”刘基祁眼中闪过一丝好奇,身体前倾,满是期待。
“回父皇,儿臣和牛大人最近发现若是大宋宝钞若与黄金等值,估价而发,可使收入多加两成。且以此与外国通商,江南各道丝绸瓷器销路增加一倍,且可保证各地铜矿、铁矿常用不匮。一年便可多出800万两,助父皇穷宇宙之理,建不朽伟业。”
“好啊,你看古人说格物致知,这不就格出好主意了。国子监,还是委屈牛顿了。下来内阁再商量商量这件事,如果合适,就按照俞王的意思办吧。”
“夏阁老,你岁数也大了。云在青天水在瓶,你有多久没看看青天白水了?”刘基祁目光转向李夏杰,语气温和关切。
“回陛下,老臣最近耳聋眼花,正要向陛下请辞,回去钓钓鱼、养养花、读读书,弄子怡孙,过两天安稳日子。”夏杰起身,微微欠身行礼,言辞间满是疲惫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大隐隐于市,朕看阁老你也不必回去,就是肩上的担子可以卸一卸了,鱼也不必钓了,我送你两尾鲤鱼,让不良人送你府上去。”
“朕这几日在读王守仁的书,他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朕记得前朝也有人有这样的感慨吧!夏阁老是个聪明人,应该也记得吧。”
“老臣记得,这是前朝文宗说的‘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感慨当时朝内的牛李党争。”
“好啊,古人说党争,不争怎么能看出忠奸与德行呢?李己经有了,那就把缺的那个字补上吧。着国子监祭酒牛顿升户部侍郎,领内阁学士。”
刘基祁略作思忖,手指轻叩桌面,只见他接着说。
“朕记得俞王也快要成家了吧,王和,朕记得崇仁坊那里还有一处宅子吧。”
“陛下好记性!”一旁的王和拿着拂尘,作了一揖,回道。
“那就让人好好修葺,俞王成婚后就在那里吧。另外,俞王领江南道黜陟使,扬州大都督。”
“儿臣惶恐,请父皇收回成命!”刘道乾赶忙跪下,膝盖重重地磕在地上。
“有何惶恐?你是朕的儿子!好了,朕乏了,王和,送俞王和诸位阁老出去吧!”
刘基祁挥了挥手,那手势带着一丝疲惫与解脱,仿若要将这世间的纷扰暂时隔绝在外,而后缓缓闭上了眼睛,似在养神。
《宋书·圣宗本纪》
圣宗玄元文武大圣大广孝宪睿温仁昭定文皇帝讳道乾,高宗第三子,母曰懿仁皇后齐氏。咸宁十二年正月丁辰生于长安兴庆宫,方生时,五星聚,光华曳地,金光照室。高宗大喜,曰:吾之第一子也。三月甲辰,赐名,授益州牧,剑南道节度使,蜀国公。同年九月,封永安郡王。咸宁二十西年三月壬寅,封俞王。
(http://www.xinhaiwx.com/book/PJ2F-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