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北宋驸马,开局救下落水公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章 因材施教

 

“尚未!”沈瑜声音绷得发紧,一把将绸缎塞回《论语》夹层,反手把书扣在案上。

又飞快地抓起桌角那叠竹纸,胡乱盖在《论语》上。

动作间带倒了水盆,哐当一声,撒了一地。

门被推开一道缝。

门板被推开,狄咏那张英挺的脸出现在门缝后,目光随意扫向屋内。

翻倒的水盆,湿漉漉的地面,案上凌乱的纸张,还有沈瑜僵立在书案后、指尖沾着墨迹与水痕、脸色在烛火下显得过分苍白的脸。

狄咏只站在门口温声道:“可是惊扰沈兄了?我见灯还亮着,想着沈兄初来,或有不惯之处。”

“无妨!无妨!”

沈瑜强自镇定,侧身挡住书案,

“方才...方才整理书稿,失手打翻了水盆。让狄兄见笑了。”

狄咏看向一旁刚打水回来的沈昕,语气缓和:“小兄弟也受惊了。狄安!”他唤了一声。

守在院门处的机灵小厮立刻应声小跑过来。

“带沈家小兄弟去厨下,让张嬷嬷热点羹汤压压惊,再取套干净被褥来,这屋地湿了,需得仔细。”狄咏吩咐得细致周到。

“是,公子!”狄安躬身应下,对沈昕露出个安抚的笑,“小郎君随我来。”

沈昕看向沈瑜,见他点头,才怯怯地跟着狄安走了。

廊下只剩两人。

“沈兄,”狄咏的声音在寂静里格外清晰,他向前一步,踏入厢房门槛。“可是在为舍弟们的课业烦忧?”

沈瑜心下一松,顺着他的话点头:“正是。承蒙狄兄信任,瑜不敢怠慢。令弟们启蒙在何阶段?平日所习何书?性情如何?瑜需得心中有数,方能因材施教。”他语速略快,借此掩饰方才的失态。

狄咏走到书案旁,并未落座,只随手拿起最上面一张湿了边角的竹纸。

纸上墨迹微洇,抄的是《千字文》,字迹清峻工整,筋骨初显。

“好字。”狄咏赞了一句,指尖拂过纸面。“己读完《百家姓》、《千字文》,正习《幼学琼林》与《论语》前篇,字...不堪入目。”他嘴角微扬,带着兄长特有的无奈,

他放下竹纸,看向沈瑜,目光沉静:“家父戎马半生,深憾年少失学。故对子弟课业期望甚殷,常言武能安邦,文可治国,缺一不可。然府中旧日所请西席,或拘泥死板,或慑于门第,于谆谆善诱一道,终是欠缺。今日听沈兄论风,见解通透,更难得是那份引人入胜的专注热忱。故不揣冒昧,恳请沈兄费心。”他拱手,姿态放得极低。

沈瑜连忙还礼:“狄兄言重!令弟皆在蒙学黄金之龄,性情各异,璞玉待琢。瑜自当竭尽所能,以趣味导其向学之心,以耐心养其沉潜之性,不负狄兄与狄公厚望。”

他顿了顿,想起狄咏对沈昕的照拂,又补充道,“舍弟昕儿,亦略通文墨,性情温厚,或可伴读,于令弟学业亦有裨益。”

“如此甚好!”狄咏眼中笑意真切几分,“沈兄考虑周全。天色己晚,沈兄且安心歇息。明日辰时初刻,我让狄咨他们来此拜见先生。”他目光再次扫过凌乱的案头和水渍未干的地面,“狄安稍后便送干净被褥来。沈兄,早些安置。”

“谢狄兄。”沈瑜送狄咏至门口。

待到狄咏走后,沈瑜才心中安定下来。

差点被看到!

这他妈是狄青的儿子!他爹是枢密副使!他能不认识皇家颜色?

——————————

翌日,辰时初刻。

沈瑜换上了狄府备下的细布青衫,衬得他身姿清朗。

沈昕也换了同色的衣裳,安静地侍立在书案一侧,小脸上带着初入新环境的紧张与期待。

房门被轻轻叩响。

“沈兄,狄咨、狄惠、狄说前来拜见。”狄咏沉稳的声音传来。

“请进。”沈瑜端坐案后,声音平和。

门开处,狄咏率先走入,身后跟着三个狄家公子。

“拜见先生!”在狄咏目光示意下,狄咨领头,三个孩子齐齐躬身作揖,童音清脆,礼数周全。

“不必多礼。”沈瑜起身虚扶,目光温和地掠过三张小脸,“日后相处,唤我沈先生即可。此乃舍弟沈昕,年岁与狄惠相仿,日后与诸位一同进学,互为学伴,可好?”

倒是昨日见过,所以如今三个孩子对沈瑜也没有太强的生分感。

“沈昕哥哥好!”狄咨性子最活,立刻接口,对着沈昕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狄惠也文静地颔首致意。小狄说则好奇地歪着头看沈昕,奶声奶气地问:“昕哥哥,你会爬树吗?”

童言稚语,让屋内气氛顿时一松。沈昕紧绷的小脸也露出腼腆的笑容,摇了摇头。

“先生请坐。”狄咏待沈瑜坐下,才在一旁的椅子上落座,显然是要看看这位自己力荐的年轻先生如何开场。

书房内一时安静下来。

狄咨站得有些不耐,脚尖无意识地在地上蹭着。狄惠的头垂得更低了。只有小狄说,大眼睛依旧亮晶晶地盯着沈瑜。

沈瑜清了清嗓子,没有翻开那本厚重的《论语》,反而拿起一张空白的竹纸,提起笔,目光温和地看向最小的狄说:

“你可知,先生手中这笔,是什么做的?”

狄说小嘴微张,愣了一下,立刻挺起小胸脯,脆生生答道:“是竹子!还有毛!”他指指笔尖。

“不错!”沈瑜赞许地点头,“那再想想,这柔软的毛,是从哪种小动物身上来的?”

狄说乌溜溜的眼睛转了转,努力回想:“羊!小羊!”

“对,是羊毫。”沈瑜将笔递给旁边侍立的沈昕,“昕儿,你告诉说儿,这竹管又是如何变成笔杆的?”

沈昕有些紧张,他接过笔,认真地对狄说道:

“要选老竹子,劈开,削平,磨光,钻眼,再把笔头塞进去,用胶粘牢,最后还要刻上字。”他一边说,一边笨拙地比划着削和磨的动作。

狄说听得入了神,小脑袋跟着沈昕的动作一点一点,全然忘了紧张。狄咨也被这“做笔”的话题吸引,蹭地的脚停了下来。连一首低着头的狄惠,也悄悄抬起了点眼皮。

“一支笔尚且如此不易,要选材、打磨、粘合、刻字,方能成器。”

沈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学问之道,亦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书上的字句,更是前人观察天地万物,用智慧打磨出的器。”

他拿起《论语》,“这书里的每一个字,都藏着古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们的欢喜、忧愁、愤怒、期盼...如同你们看到春日花开会欢喜,吃到蜜糖会开心一样。”


    (http://www.xinhaiwx.com/book/RN3Y-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