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天幕,开局科普如何刺杀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6章 我国古代粮食产量

 

“此后,袁隆平无私地将 “野败” 材料分享给全国各地的科研单位,广泛发动科研力量,开启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杂交水稻研究大协作。各地科研人员积极响应,纷纷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成功。”

视频好像讲故事一样,将袁老团队研发杂交水稻的故事娓娓道来,还伴随着一些袁老工作时期的照片。

古人们的心情也随着袁老团队的进展而开始紧张了起来。

中华数千年历史,几乎每一代人都想要提高粮食产量,历朝历代的朝廷和百姓都在想方设法,比方说建设水利,用粪便肥田等方式。

实际上,从商周春秋到秦汉在到隋唐宋明,粮食产量的确是逐步增长的。

《吕氏春秋·上农》中有“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的说法。“一人”指一家农户的家长,“治之”指家长率领全家经营100亩田,“十人食之”指可供10人食用。100亩田提供300石粮食,才够10人食用,由此可知其亩产是3石。

《前汉纪·文帝二年》载有晁错复说上之言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100亩产粟 300石,亩产粟3石。汉代的小亩比战国时期的周亩略小,合今市亩0.228亩,折合今量就是亩产粟281市斤,高于战国后期的247市斤,比战国前期的亩产205.8市斤就更高了。

《魏书·李彪传》中载有李彪的建议:“ 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屯田的租率是十分之五,一夫的屯田产量应是120斛。一夫耕种屯田合北魏亩为50亩,合汉石 2.926石。还是维持亩产3石的水平。

到了唐朝,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与汉代并称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粮食亩产比汉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新唐书·崔弘礼传》说,崔弘礼“迁河阳节度使,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于秦渠下辟荒田二百顷,岁收粟二万斛”。平均亩产也是1 石。吴慧说,唐1石相当于汉3石。唐亩产1石折合汉古3.818石。

李翱《平赋书》说:“一亩之田,以强半弱,水旱之不时,虽不能尽地力者,岁不下粟一石”。吴慧说,唐量亩产1石合汉量3.81石,再考虑到种豆等因素,与汉一样,打九西折,折合汉量为亩产3.75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4斤。唐代的亩产比汉代增长了1/4还多。

宋代己进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有新发展,加上新耕具的推广、优良品种的采用、肥料的增施等,粮食亩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北宋的粮食亩产:北宋初,陈尧叟说:“汉魏晋唐,于陈许邓颖暨蔡宿亳,至于寿春,用水利垦田,陈迹具在”,建议“大开屯田”,“亩收约三斛,七州之间,可得三百万斛”(《宋史·食货志》)。

神宗熙宁时王韶说:“渭原城而下,至秦州、成纪,旁河五六百里,良田不耕者,无虑万顷,治千顷岁可得三十万斛 ”。(《宋史·食货志》)也是亩产3斛,即亩产3石,折合汉量为增3.215石。

到了宋末,由于北方气候经历了一波降低的缘故,粮食产量大大降低,这也是金国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波气温降低持续了好几十年才回升回来。

反映元代北方旱地粮食亩产的材料,主要有:元人姚隧《牧庵集·储宫赐龙兴寺永业田记》中的记载:“今有田一亩,率以夏秋入止一石”。这是说,每亩田夏收麦一石,秋收粟一石,故曰“夏秋入止一石。”亩产按一熟计为一石,两熟合计为两石。元石大于宋金,一元石合宋金石1.429石,合宋量亩产2.585石,合汉量(小亩/小石)为3.036石。

考虑到种豆等因素,打九西折,合汉石2.85石。这就是说,元代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己经恢复到汉代的水平。这是唐末以后北方粮食亩产颓势之后的复苏,也是元代后期重视农业和北方气候又转暖的结果。

据《黄金华先生文集》卷十“义田”条中说:“为田一亩,岁可得米二石”。这“二石”是宋制——南斗,亩产与宋相当。又据《两浙金石志》记载,湖州报恩寺兴孝禅师碑说:“其田每亩租米一石。”按对半租率,亩产仍然是2石米。亩产2石米,折合稻谷4石,合汉量仍是4.288石,合元量则是2.825石,打九西折,合汉石4.03石。

南北平均,粗略计之,仍按南宋与金时的权数加权,折合亩产3.61石。这个数字比唐代的3.75石略低。元代亩产折合今市制为亩产2.5石或338斤。

证明元朝实际上是一个从小冰河期中慢慢恢复的状态,只是明末的时候又来了一次罢了。

明代的耕作水平又有提高,生产经验更为丰富,尤其是朱元璋是真正种过田的,他对农村的水利建设尤其重视,很多一首沿用到现在的水渠水塘水沟都是洪武年间建设而成的,再加上气候的回暖,明朝的粮食亩产比宋元有所提高,这也是明朝人口大爆发的主要原因。

元朝人口约九千万,而明朝人口峰值人口大约在1.5亿至2亿之间,这就得益于明朝对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视。

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夏麦秋粟合起来还是2石。亩产2石,比元代的3.036石增产 5.4%,合今市制亩产300斤。


    (http://www.xinhaiwx.com/book/IMZ5-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