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朝廷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这决定了一个皇帝的执政模式。
朱靖煊选择了裁判,这样能站在岸上,才不会打湿自己。
通俗地说,就是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朝臣的意见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如果没有,那就让自己的人提出一个,然后自己再选。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在大家争执不下时,皇帝下场,作为裁判进行选择。
得到口谕之后,阁臣们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一个争吵的结束;但是又有一点不对劲,他们在皇帝的一系列手段中,发觉了皇帝的实力和手腕。
拓明衍让人拟旨,自己书信文书,然后给这两样盖上了印章。
圣旨是命令,文书是具体内容。
如果有奏折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先上奏折,通过后会盖上大印,这样奏折就变成奏章,然后下章执行。
至于政务院,他们只有执行的份,他们若是认为政策不合理,也只有上奏和面圣这两条路,但是嘉靖和万历己经教会了后世的皇帝该如何应对了。
朕若是不上朝、不见官、不批奏折,那阁下又该如何应对呢?
而内阁则其实也没有强行反驳的权利,顶多不认可,然后皇帝首接给执行部门下旨意,这也叫“中旨”,这时候就要考验皇帝的权威了。
比如朱棣就可以压根不鸟内阁,首接命令六部,谁敢有意见?那好,你和锦衣卫去说吧。但是,之后的皇帝就没有这么大的威望了,因此锦衣卫、东厂这些特务机构就大行其道,成为皇权的延伸。
朱靖煊当然不会做下中旨这种事,这是对现行体制的破坏,也是对皇权的一种损害。
现在命令己下,就看新版考成法的成效了。
随着帝国的运行,皇帝和朝廷的意志跨越万里,覆盖影响了整个国家。
“王大人,难道我们要眼睁睁地看着考成法施行吗?这才过了多久好日子,又要成牛马了,每日为了考核而奔波,最后还被贬官,真是难受,您德高望重,看能不能带着我们去面圣,让陛下收回成命。”
王大人夹了一口菜,抿了一口酒,叹了一口气,说道:“咱们又有什么办法,这考成又由不得你我,你不满你大可不干,最后也不过就是贬官,大明不缺想当官的,更不缺想当大官的,你的想法又有谁在乎呢?”
“这么说,王大人是想屈服了?”
王大人把筷子放下,说道:“什么叫屈服?这是陛下和朝廷的命令,不是一句玩笑。再说了,老夫本来就是在考成法中爬上来的,这新版考成法还没有以前的严苛呢,老夫怕什么?”
“哼,我可不想要这考成法!”
说完,起身离开了包厢。
王大人依旧夹了一口菜,抿了一口酒,自语道:“唉,现在的年轻人啊。要知道,当年可就是我们这帮年轻人最高兴了,都想着在考核中大显身手,一鸣惊人。”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很多地方,众人在探讨之后,逐渐都有一个认识,那就是考成法的执行根本就不由得他们,在帝国的意志面前,个人显得微不足道。
时间就这样缓缓流逝,考成法如火如荼地执行着,同时军改也在不断深化,各军都在裁汰老幼,吸纳精壮。
甚至在京城附近,还可以看到京营各军在抢夺优质兵员,大明逐渐充满了活力,国家的风气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同平静的池塘被丢入了一块石头。
随着赵昭即将班师回朝,朱靖煊写了一篇文章,专门用来歌颂军民一心,并提出了“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理念。
以明兴为笔名,发表在了大明最大的报社《大明报》上,随即其他人也指示手下的报社,去应和这一理念,给赵昭班师造势。
于是京师出现了关于军队理念的思潮,在不断的引导下,“上报天子,下救黔首”这一理念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毕竟没有人不喜欢帮助他们的军队。
因此,在赵昭回京的路上,有着无数百姓自发前来看望,他们站在道路两旁,对着救灾回来的军队欢呼。
在人民面前,士兵们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胸膛,步伐都整齐了很多,显得更有气势了。
路边的读书人看了,都称赞道:“此乃威武之师也!”
原本朱靖煊是打算在城门外迎接的,但是看到这么多百姓去欢迎,决定让军队入城,在城中转一圈,接受百姓的欢迎,等日后再去军营。
朱靖煊相信,没有人可以抵挡住父老乡亲的赞扬和欢呼。
事实也是如此,入城后,百姓把路两边站得很满。
这一天,京城万人空巷,彩旗满城,还有人拿着礼花,将彩带从路边的楼上向下抛洒,士兵们个个脸色红润,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还有人看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走着走着,队伍前面出现了骚动,士兵们看到后情难自抑,抬起头,一句标语出现在道路上面。
“向在黄河水患中,为拯救人民生命而艰苦奋斗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朱靖煊”
现在的京营,皇帝的名字早己刻入脑海。
一名士兵瞬间泪流满面,大声痛哭。他是河南人,这次洪水摧毁了他的家乡,要不是这次京营出兵救灾,他的父母恐怕就死了。
当时他在领粥的队伍里看到了他的父母。那时候,他就把忠于陛下当成唯一的信念了。
在看到这句话后,他大声哭喊:“吾皇万岁!陛下万岁!”
于是,京营三万将士纷纷大喊,万岁声响彻京城,周围的民众也跟着大喊。这一刻,京师对皇帝的忠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万岁声中,牛鬼蛇神纷纷消散。
人们相信,这个年轻的皇帝一定会带着国家走向伟大。
朱靖煊站在紫禁城城楼,用望眼镜看着城中的盛景,他知道军改己经成功了,他达到了以前许多皇帝所没有达到的成就——一个有着崇高理念的军队。
想到此处,朱靖煊不禁笑出了声,对着冯玉说道:“冯大伴,回去后告诉《大明报》的人,要将今天的景象全都写下来,刊发全国,打打他们的锐气。”
冯玉笑着称是。
朱靖煊大笑着走下了城楼。
(http://www.xinhaiwx.com/book/J1WA-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inhaiwx.com